从书法教育方向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究——白龙
(2022-10-19 17:34:13)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教学 |
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书写汉字的过程,是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书法教学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书法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书法活动。其活动就是进行美育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美、实践美、鉴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还体验着美。
一、引导学生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感受汉字之美
1.初始阶段,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绘画美 。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道出了起步阶段的重要性。一年级新生入学不久,他们就要用稚嫩的小手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下第一个汉字。此时,应循着汉字的造字规律,从简单有趣的象形字入手,引领学生感受汉字神奇的绘画美。
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先民把自然界的图画演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可以说一个个汉字,就像一幅幅图画,通过生动优美的意象,创设出深远的意境,唤起人们无限的联想,表达着丰富的意义,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余光中先生对“雨”字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教学“山”字,我先展示生活中山的图片,
2.通过临帖描摹,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汉字的线条是美的,“点”有坠石之势,“横”如肩挑昆仑、“撇”如剑锋出鞘、“竖”像一柱擎天。然而,汉字的美绝不仅止于此,她的美更在于超越线条的结构之美,左右相呼、上下相应、穿插避让、勾连呼应、参差错落。汉字这种独一无二的对称美、平衡美,正像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表达着一种独特的建筑美。
3.通过毛笔书写,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韵律美
从中年级开始,学生要尝试进行毛笔书法练习。软笔的使用,使汉字更有了韵律之美。那粗细曲直的线条、大小不等的力度、浓淡枯湿的墨色、迟留飘逸的行笔,表现出的轻重、长短、浓淡、虚实、方圆,正像音乐的高低、快慢、上升、下降,击打着节奏,流淌着韵律。因此,书法艺术又被称为“无声之乐”。 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毛笔书写的方法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书法这种视觉艺术与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之间所共有的韵律之美,在书写时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力度和速度,讲究变化与和谐,从而在书写中感受汉字书法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行马,或静如处子或动如矫兔,或闲庭信步或疾风骤雨的万千气象。
4.字如其人,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个性美
对于汉字,余秋雨曾作过精彩的描述:“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在创作过程中又是主体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汉字书法不仅能“若飞若动”,具有强烈的韵律感;更能“若愁若喜”,自由而酣畅地抒发情感。在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之后,学生个人的情趣、爱好、气质、审美等都会在书写中不由自主地展现出来,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或严谨,或轻率,或大方,或小气,或秀雅,或刚健。正如古人所说,字如其人。将这些富有个性美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这时候,学生书写汉字才会真正达到书法的境界,表露出自己的个性修养和独特气质,成为个人最好的名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就是要一手牵起孩子的小手,一手牵起美丽的汉字,引领学生领略其间的绘画美、建筑美、韵律美、个性美,让点、横、撇、捺在书写中传递汉字的情、味、色、质,从而击中学生的灵魂,征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舒婷.汉语的魅力值得一生体味)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汉字就会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扎下根来,他们去感受、发现、欣赏、创造汉字之美。汉字的书写就转化为一种“生命语言”,成为表征个人生命、表现个人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的生命将会因汉字书字而变得更加灵动,更有诗性,更有魅力。
二、让学生参与书法实践活动来提高审美能力
1.让学生通过书写实践来发现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应“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中年级应“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高年级要达到“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为了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教师特别是语文(书法或写字)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书法或写字)课,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书法(写字)基本功训练。
(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书法(写字)应坚持姿势不正不动笔。即“握笔(硬笔)一寸,笔杆不误偏;头正离本(纸)一尺;身直离桌缘一拳”,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相关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中学生是用什么笔写字,他们写字时是怎么坐的,手臂是怎么放的,胸口离桌缘多远,眼睛离练习本(纸)多远,视线与练习本(纸)平面夹角怎样。在了解图意后,教师要不断示范。学生要反复练习着照图上或老师的样子去做。将正确姿势与错误姿势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了解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写好汉字的前提;同时,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感受到正确的书写姿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又让自己切身体验到轻松愉快。
(2)认真观察字帖,提高审美感受力。
书法(写字)应先动脑后动手,在未临摹前,先要理解。即先要读帖,做到“心中有数”。读帖的过程是体味汉字造型神韵的过程,是领悟汉字蕴含深刻审美内涵的过程。只有掌握字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才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观察字帖的重要性及对自己写字所起的指导作用。如指导学生观察柳体楷书“纲”字时,结合分析:“纲”字稳重但不呆板。稳重是因为右边的“冈”字旁既大方又方正平稳,尤其是竖钩主全字之势,粗垂直立,微微向外扩张,更增强了稳定感;如果竖钩内合,全字必然立刻向右倾倒。不呆板是因为处处充满变化。如结构上体现三个对立的关系,即正欹、迎让、黑白关系。学生在掌握这个字规律的过程中,由表及里,不但能发现类似字的特征,能根据这些规律去组合没有临写过的字,而且能体悟其审美内涵。
(3)认真分析字帖中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的组合配伍、字的造型布势、个人的书写风格,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如结构上的平正、险绝、雄劲、秀丽与各部件的顾盼、穿插、迎让、对称之和谐美;不同笔画线条的姿态、力度与一字中同一笔画的长短、粗细之形态美;造型上的方圆、疏密、主副之搭配美;章法上的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字行间距大小、款印协调之布局美。
2、让学生通过临摹来实践美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如小学阶段中,低年级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态美”;中年级能“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教师应据此逐步对学生进行书写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努力地实践美。
(1)通过摹帖(主要指软笔),进行基本笔画的训练。古人说“摹书易得体”。在指导学生摹写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即先采用“仿影法”,接着采用“描红法”,再采用“廓填法”,后采用“丰肌法”。通过反复练习和与字帖比较,让学生逐渐感知汉字每个“零部件”的“形”与“质”之优美。
(2)通过临帖,进行基本结构的训练。古人说“临书易得意”。学生在基本掌握汉字点画的书写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按部就班地临写。即先采用“对临法”,再采用“背临法”,再采用“意临法”,最后采用“创临法”。孙过庭说:“拟之者贵似”,学生在求得形似的过程中,对书写之“法”的掌握不断深入与巩固;而对“法”的深入理解与巩固,能够保证书写出更多更美的汉字。
(3)总结书写规律,进行基本偏旁部首的训练。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出汉字中存在的共性部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宝盖头,指导学生先在格子正中写首点“右点”,再在格子的左旁写“左点”,最后写“横钩”;再如写单人旁,指导学生先写“斜撇”,再在斜撇中部偏下写“垂露竖”。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偏旁部首的写法,在以后的书写过程中碰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就会胸有成竹地发挥。
(4)合理搭配形态,进行布势的训练。如对称型的字,在保持对称轴、对称中心中正不倚的前提下,变化周围点画的粗细、长短、高低、曲直等形态,从而达到稳中寓险,变而复正的效果。像柳体楷书的“中”字,悬针竖挺直矗立于竖中线上,“口”部被左右中分,左边虽稍大但笔画细,右边虽稍小却笔画粗,让人视觉均衡,体现出汉字的中和之美。像“御”字,左旁倾右,中部与左旁迎让穿插,单耳旁的横折弯钩上下居中、竖挺直下伸,整个字势为左中高右低,表现出汉字的参差之美。
3.让学生通过评比来鉴赏美
评价学生书法(写字),直观地展示学生的书写审美能力,能促进学生主动发现怎样写才美。教师要经常开展评比活动,将鉴赏渗透在学生书写的各个环节中。可从点画、结构、章法等方面入手,不间断地点评、自评、互评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习作,学生在品尝书写成果的同时,书写的乐趣得到“升华”。
对当堂写得好的学生,可勾划“红圈”或展示,及时予以表扬;对一个阶段认真写字的学生,可发小红旗(小红花),给予鼓励;对写字进步的学生,可张榜公布名单或发奖状,给予肯定。班级内可开展“我谈写字苦与乐”等专题讲座、评选“优秀习字者”、编“优”字集等活动。
总之,书法(写字)教学是素质教育特别是美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书写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美、实践美、鉴赏美,是进行美育的重要举措。教师特别是语文(书法或写字)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中成长。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4、《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写字》(安徽教育科研所编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