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篆刻家谢富平___白龙
(2017-12-27 07:59:01)分类: 书画论说 |
在思考的路上前行
白
我和谢富平先生已经多年的交往,在社交场合里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他总是隐于古城长安那个偏僻的角落,默默地、痴情的进行着“刀耕”,铁笔狂舞,石屑飞溅,鸣奏着他生命的乐章。
他苦恋着篆刻艺术,把这区区的方寸之地视为广阔无垠的宇宙。在这里,他便是主宰,调遣着古老的篆文,排列组合使之升沉运转,如同日月星辰分布于浩渺的苍穹,放射出奇异的光芒,借以展现他的智慧和才思,诉说他对人生的理解。
谢先生在这方寸之地已游走了20多年,孜孜以求,20多年的镌刻探索,将这些逝去的日日月月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他在篆刻艺术上的生命轨迹。
富平先生老家在甘肃天水,家中条件艰苦,可他还依然在篆刻艺术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进着,生活中他节衣缩食,将积累下来的钱出家庭开销外,大多用之于购置书籍以及治印所需的石头和工具。它不仅时常和老一辈篆刻家及同行们学习、请教。而更将书籍当做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和研究治印上。
经过他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他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治印的篆法、章法和刀法,并能随意变化。他临摹汉及明清各派大家的作品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提高了篆刻艺术的水平。他弹精竭思地进行篆刻创作,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篆刻艺术实践上是狠下功夫,他深知实践对于篆刻艺术的重要。经年之后的今天,他所刻的印章已过数千方,临摹的印谱装订成册已等身。
观其朱文印,圆润流畅,大方而无拘束,白文印则稳健而凝重,气度雍容,这得益于他大量的临摹与不断的思考,无论是秦印还是汉印他都刻苦钻研,“印从书出”,
篆刻以刀代笔,自明清以来,篆刻家基本上都在风格上做文章,对谢福平先生来说,他是幸运的。在这书法篆刻全面复兴的大好时期,在这一时代的背景下,资料全面,有利于他对篆刻的学习与研究。他对各流派印玺自然天成的刀法与明清以来各派系及近代大家的刀法都进行了钻研和学习,并对封泥中表现出来的虚实,残缺等变化也进行了探究,最终他能得心应手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应用,还表现的那么完美。
在刀的使用上,他也做到了大胆的尝试,行刀微妙的摆动,运刀的角度与速度的把控,已达到虚实相生,以注重其印的立骨与传神。其章法在他的刀下灵活多变,战国古玺章法的运用,气韵生动,给人以空灵飘逸之感,整体神韵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他充分利用印面能表现的空间,运用有开有合的手法,对空间进行大胆的分割,使朱白对比形成强烈的错落感。
富平先生治印,不仅讲究篆法,刀法,章法的完美结合,就连边款也十分讲究,所刻的边款,以刀代笔,字体端庄浑厚,既有魏碑的韵味,又含有行书的洒脱,多富于变化,有实中见虚,虚中见实之妙,这些都受到同行们的称赞。
富平先生忠实于自我,专注于篆刻艺术。凭着自己对篆刻艺术的抱诚守真,心血为炉的敬畏感,去继续钻研篆刻艺术基础上,并且虚心向其他老师和同行学习请教。他还要不断追求“印外功夫”,经常手不释卷有计划的看着专业书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现在的富平先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愿在这方寸之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