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屯锅盔
(2023-10-21 11:59:29)分类: 散文 |
成都与我,是锦里夜色的秀美,是峨眉神话的传奇,是武侯祠的千古敬仰,是杜甫草堂的万古流芳,是锦官城的如烟蓉花,是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不朽传奇!更是天下众生人人称羡的天府之国。
而作为现代人,在感慨完都江堰的千年智慧,乐山大佛的鬼斧神工,青城天下幽的叹为观止,便转眼被它的美食收买,举着一把串串香大快朵颐,虽然辣的直吐舌头,但依旧舌下生津,喉头翻滚。大渡河边的担担面,害我满脑门细汗,呲牙咧嘴的吸着冷气,擦了把眼泪,还是没有停手。挑战成都火锅的一锅揽天下,我和大家伙一样频频颔首,含泪怒赞。但咋也没想到,寻味成都,让我吃出滋味,嚼出文化,品出老成都的骄傲与自豪,居然是一张面饼。
一张饼,对于徐淮大地的我来说,从不相信有谁能胜得过我家乡的烙饼,煎饼,而这里的饼叫锅盔,形状不一样,厚薄差太多,就不在同一个赛场了。
似乎不管什么吃食,只要沾上军字,就有了些许铁血硬汉的气质,而军屯二字,更是穿越千古,隐隐黄沙百战穿金甲,耳边一片刀枪剑戟,金戈铁马。
手里拿的就是军屯锅盔,又名"酥油千层饼",是成都彭州的传统小吃。经油煎,历火烤,以香酥脆嫩、入口化渣而名扬川西。
一饼在手,别忙着吃,先听听典故。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命大将姜维率部在彭州休养屯垦、牧马练兵,“军屯”由此而来。军队操练外出,翻山越岭,士兵多随身干粮,锅盔携带最为方便,起初只为充饥,食之无味,后更新为“椒盐锅盔”,皮面有芝麻,增加口感,解决了无菜饮食的烦恼,士兵食之欣喜,提高野外生存和战斗力,“军屯锅盔”由此扬名。
军粮,首先要抗饿,第二要耐储存,而改进后的锅盔既好吃又能放、且携带方便,迅速风靡,以致周围百姓也争相效仿,一时风头无两,逐渐演变成当地主食。
一张锅盔,半部三国,没有点古典文学修养,还真吃不出个中滋味,面对军屯锅盔,我越看越敬畏,越看越深沉……它来自军营,它传自士兵,它从诞生那天起,就饱含军人的特殊基因。
成都父老似乎天生对美食就有天赋,千百年来,锅盔养万代,人们从没停过对军屯锅盔的研究与改进。
最早的锅盔是杂面揉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口味的追求愈发明显,白糖味、红糖味应邀而生。艺无止境,尝试永远在路上,成都人将以前的素馅、糖馅改用肉馅代替,猪肉锅盔再次脱颖而出,后来又开发出了牛肉口味的锅盔。一时鲜肉锅盔、素面锅盔、椒盐锅盔等十多个品种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军屯锅盔的大家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凭煎的脆,烤的香,将油煎火烤完美融合,用永不落伍的咸鲜香脆,让四方来宾馋涎欲滴。
都说成都人的脾性火辣,而彪悍的锅盔活生生就是成都人的代言,千年的演化史,也始终围着成都人的烟火打转,再配几样香辣的川菜,最能成全成都人的胃,伸臂拿之,咔嚓一口饼,哧溜一口汤,整个人都瞬间顶天立地起来。
想想几年前的成都山火,全城人瞬间总动员,我从一张饼里找到了答案。再遥想当年抗战时期,川军勇冠天下,让侵略者闻风丧胆,从此“川军不灭,中华不亡”广为传颂。
站在解放碑前,我胸怀激荡,分明从一张张的锅盔里,听见了中华隐隐的龙吟,看见了祖辈铁血永传的烁烁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