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向中东那畔行
(2023-06-26 11:56:11)分类: 散文 |
远方,这是两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
曾经,父亲自行车的后座就是远方;曾经,邻家大哥就读的城市就是远方;曾经影视中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就是远方。2016年12月,我登上飞机,翱翔浩宇,穿行云海俯视大地间,整个人豁然开朗,原来远方就是那个令我充满遐想的地方。
不再是多灾多难的闯关东,不再是血泪一路的走西口,不再是生死未卜的下南洋,我踏上了一带一路,这条属于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康庄大道——国运铿锵,众行致远,让老百姓走出去,走向世界——风景秀丽的马来西亚,宝石王国的斯里兰卡,绿色丛林的缅甸老挝……。
也许是向往了太久,我选择了那个有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头衔、有着汉谟拉比法典、有着通天塔传说、有着两河流域傲人文明的伊拉克,尽管此时的它还硝烟未尽,我却义无反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中东那畔行。
面对他们的笑容,我感慨万千。努力生活的人,同情就是最大的侮辱,身处低谷的人,需要坚持和等待,对他们,我唯有祝福,唯有祈祷,希望他们明天的生活,配得上今天的隐忍。
我又想起巴格达街头那些持枪警戒,冷眼四巡的士兵,以及那些轰然碾压而过的装甲。士兵周围,一片死寂,装甲身畔,鸦雀无声。士兵的眼神,狼狠鹰戾,装甲的身影,顺我者昌。他们的身边,还意味着危险,他们的眼睛,还要直面着死亡!
同时,一群绿军装却又闯进脑海,那是九八抗洪,和老百姓一起筑堤排险的军人们;那是汶川地震,扛着救灾物资冲在第一线的军人们,他们被老百姓深深爱戴,他们被老百姓紧紧追随,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天壤之别!同是军队,但不是谁都有机会拥有子弟兵这个称呼。
我闭上眼睛,再次想起华夏民族那场已经远去的战火,它记录着我们近代最苦难悲惨的一页,我想起那些焦衣血袖,忆起那些涂炭生灵!眼圈有些泛红,喉间微微发哽,却又隐隐几丝庆幸,那种幸为中国人的自豪瞬间升华,这种自豪与骄傲,在此时,在底格里斯河边,荡胸层云,豪迈激越。
中国,这两个字此时那么沉甸在心头。它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从河南安阳的甲骨破土而出,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是旌旗猎猎,飘扬在中央沃土;手拿金戈,誓死保卫王冠之人。它从远古的三皇五帝昂然走来,走出海纳百川的气度,走出以和为贵的胸怀,走出杏花烟雨江南,走出白马西风塞外;走出生当作人杰,走出丹心照汗青,走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坚定。
最后,中国这两个字,变成了一种文武兼修的文化,沉淀为一种刚柔并济的信仰,文是脊梁信念,武是拳头铠甲。这就是长于自保、敢于亮剑、谦和露与外、血性藏于胸的中华智慧。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不管恩怨如何纠纷,只要国家利益登高一呼,血脉中的龙吟就会隐然做鸣,放下阋墙,一致对外。这种基因根深蒂固,同属于龙族一脉,同拥护华夏一统,这使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共同绽放在中华的百花园。那份凝聚,唯我独有,这份薪火,天佑中华!!!
我在思念远方的故园,只因为那里温馨祥和;我在祝福远方的祖国,只因为那里和平安定。哼着那首我和我的祖国,整个人在感动中荡漾,我第一次感同身受的意识到,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息息相连。我想起了习总书记那句命运共同体,不仅国与国,应该也包括国家与个人吧。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未来可期,只因为我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撑。
圣河无声,缓缓东逝,流淌着我无尽的思绪。平型关啊狼牙山;长津湖啊金刚川,一个个的英雄在脑海烽烟滚滚。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我们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之所以和平,是因为从来不缺这样的英雄,他们以骨为枪,以身为墙,诠释着祖辈的舍生取义。看着眼前这个因一场战争从天堂跌进地狱的国度,我瞬间明白了那句话的重量,稳定压倒一切,和平重于泰山。
时光飞逝,记忆永存。如今的我,返程许久,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重新融进家乡的万家灯火。经历过苦难,靠近过战争的我,每每再次领略国家的发展格局,思考角度焕然一新。
今天,世界风云诡谲,国际局势复杂,中美脱钩,俄乌开打,东西分歧,台海危机,身处其中的我们如何够独善其身,这时刻考验着我们的施政方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更甚往昔,“稳经济,保民生”的策略依旧是我们的主旋律。我们唯有小步快走,摸石头过河,勤回头,多展望,阶段性的总结教训,调整思路,才能一次次的避开暗礁,一次次的修正方向。
翻看着一张张异国他乡,有圣河边浇菜的警察,有胡杨林边摘沙枣的孩子,还有伊拉克同事向我展示家里枪支的图片……,回忆与现实交织,祈愿与祝福同步,他们如今应该也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中吧。而在中伊已然成为合作伙伴的今天,在国家提倡内外循环龙凤呈祥的新时代,那些依旧奋战在一带一路的兄弟姐妹们也必将浓墨重彩,收获满满吧。
想起华师德电厂大门的那句标语——致敬奋斗者,四个春秋的日日夜夜,在脑海重重叠叠,所有的情感趋于平静——寒枝捡尽,还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