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良扯面揉进浓浓乡情的一道美味
南方的米,北方的面。说起面食,北方人日常生活习惯中,面条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味主食,河南有关面条的做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烩面了,但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而说起焦作的面来,浆面条、扯面、土信面、炒面、牛肉面、撅片等,随便哪个都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间相关传说一串串的。其中,博爱许良扯面更是值得一说的一道独特的传统美食。
探访博爱许良扯面
3月份,记者一行前往兰州考察兰州牛肉面渊源,回来后,对扯面的了解欲望更加强烈,因为作为博爱苏寨人士,当年陈维精传于国子监同窗甘肃东乡族马六七的那碗牛肉面,不仅仅是用家传秘方制作的那碗牛肉老汤,还有的是面。当时传授的是什么面呢?这让记者想起了博爱当地一种很有名的传统面食——许良扯面。
许良扯面在制作上是用纯小麦面粉加盐水和咸,经反复拉扯揉制成面块后,经发酵饧制,再制成厚面片,放置在面板上,下锅的时候,再根据顾客要求的面量,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然后,师傅两手握住五六条面的两端,借助面板摔打,扯成或窄或薄或粗或细的面条,沸水下锅,待面煮熟后,浇上特制的肉卤,即做成一碗香喷喷的扯面。
在博爱许良,最有名的要数老田扯面了。据说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叫李鼎的在许良北头路西开了家扯面铺,每日顾客盈门,一到中午售完就关门,凡是路过许良的人,都想去吃一碗热腾腾的扯面。
李鼎于1940年病故,其子李作超继承父业继续经营。日前,记者在许良西南街采访老田扯面卫林店时,据店主李卫林介绍,其爷爷李田为李作超之子,因其家传扯面手艺好,被称为老田扯面,时间久了,老田扯面便成了有名的招牌。李卫林的父亲李成有四个兄弟,如今都在经营扯面生意,仅许良就有三家店。
李卫林介绍,做扯面关键在面和卤的制作上,面要反复拉扯揉制,很费体力。制作好的面团要饧到位,这样做出的面才筋道爽滑。扯面的卤汤制作时选料很讲究,一定要带皮的新鲜肉,肥瘦五五分,切块炒制后小火慢炖,工序复杂。很有意思的是,扯面在扯制时,也会根据顾客要求分宽窄、薄厚、粗细几种。
许良扯面源于何时
许良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扯面,由于目前没有相关资料,暂时无法考证。据说,李鼎开设扯面馆的时间在清朝光绪年间,那么推算起来,应该早于光绪之前许良当地民间就有扯面这种美食了。
据网上资料显示,扯面是陕西省和山西省的一种传统面食,在制作方法上基本一致:用手揉成面团,揉10分钟,饧一会儿,再继续揉,再饧,反复多次,直到面团有劲度就可以了。饧好的面团做成剂子,放在盘子里,盘子底下一定要抹上油,上面最后也要刷上油,盖上湿布再饧上1个小时。扯面的时候动作要轻,可以一边扯一边在案板上轻轻摔一下,再扯。煮好的面捞到碗里后,淋上烧热的葱油。
许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早在1119年,便有许良巷之称。明朝正德年间,文定公何塘将之改为许良镇,清朝时称凤凰街,又称竹坞郡,民国时期冯玉祥改为中山镇。1946年,为追念革命烈士奚英,将之改为奚英镇,1992年又改为许良镇。
历史上,古怀庆府曾经历过明朝洪武三年、洪武二十五年和永乐元年等,从山西移民到怀庆府的几次人口大迁移,都有可能在餐饮文化上进行过融合,那么极有可能从明朝开始,许良就有了扯面这种面食,而从怀商起源文化上说,我市从事怀商文化研究的专家程峰教授认为,在明代,博爱县青天河的古丹道是晋商出入中原的主要通道,许良位于丹道出口处,东达商业重镇怀商中心清化镇,西达怀庆府所在地沁阳(原河内县),饮食文化受晋商影响的成分很大。
巧合的是,记者在采访陈维精后人陈九如时,据其介绍,其奶奶就非常善于制作扯面。
所以说,历史上陈维精当时传与同窗的陈家老汤牛肉面,汤是祖传23种配料的秘方牛肉老汤,面应该就是许良扯面。
当然,目前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假设,更多的疑问需要去挖掘考证。
博爱的浓浓面食情结
老清化的历史文化深厚,而自古以来,许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晋东南及豫西北一带有名的集贸重镇。由于比较富裕,来往人员也比较多,许良的传统餐饮文化就比较丰富,风味美食也比较多,当地人生活中各种传统面食也很多,如浆面条、土信面、扯面、牛肉面、糊涂面等。口味各异,特色浓郁的各种面食,在制作发展过程中,包含进去的不仅仅是制作者的辛勤汗水和努力创新,还包含着当地人们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包含着当地人们对面食这种中华传统美食的浓浓情结。
(陈东明)
(人文编号:20154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