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汉代陶楼的 历史及艺术价值
焦作市博物馆精心改造提升,重新布展的大型陈列“泱泱汉风·汉代陶楼综合陈列”开展以来,慕名参观的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络绎不绝,参观者无不为焦作出土的精美陶楼的精美华丽、恢弘气势所折服,连声赞叹不已。那么汉代陶楼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该从哪方面来欣赏陶楼,深入领略汉代陶楼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和时代信息?笔者认为,应当从汉代陶楼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来欣赏。
博物馆展出的陶楼共36座,大部分是陶仓楼,另外有一座地主庄园院落和一座陶楼,为了统一表述,统称为汉代陶楼。这些陶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是汉代高超建筑成就的体现。墓葬中出土的陶楼是随葬品,它是汉代焦作地区真实建筑的缩影,真实再现了汉代建筑的体例结构,体现了汉代建筑艺术的宏大之美,展示了我国传统斗拱的发轫与早期演变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与水平。这些陶楼形式多样,从简单到繁复,从低层到高层,从单体到组合,展现了汉代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尤其是七层连阁式陶仓楼,高大凌空,气势恢宏,结构复杂,由主楼、附楼、院落和空中走廊组成,显示了汉代高超的建筑成就。
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是汉代焦作地区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的见证,也是该地区汉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对研究汉代的陶塑技艺和商品流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焦作地区古称“河内”,是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三河”地区之一(三河是指河内、河南、河东,大致在今焦作、洛阳和山西南部一带黄河两岸),自古农业高产,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古代著名的都会集中区域。焦作出土的精美汉代陶楼就是这种经济发达的见证,它是农业高产、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的共同产物。
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是汉代世俗生活的真实再现。汉代陶楼展示了汉代地主阶级的生活场景,其彩绘的人俑和泥塑陶俑的衣着服饰,冠冕器物,都是汉代实际生活的再现。高大华丽的陶楼,戒备森严的庄园,形体巨大的看门狗和瘦小的佃户交租俑、推磨俑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汉代土地兼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场景,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
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结构复杂,装饰精美,造价很高,是汉代厚葬文化的体现,对研究汉代生活习俗及丧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建筑形式及彩绘、雕塑的内容体现了汉代人视死如生、渴望升仙的思想。通体四层彩绘陶仓楼背面的“虎食旱魃”彩绘图,显示了汉人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同样,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具体表现在其建筑之美、装饰之美。
汉代陶楼的建筑艺术之美: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约有上百座。根据形状可以分为四类,简式陶仓楼,主要是二三层的简单方形陶仓楼,由仓体和楼体屋顶组成;庭院式高层陶仓楼,主要是四五层带院落的陶仓楼;联仓式陶仓楼,仓体是两个或者三个圆筒状粮仓,上承楼体,分为二层或者三层;连阁式陶仓楼,目前有五层和七层两种,在博物馆展厅都有展示。这些陶仓楼和陶庄园,形式多样,结构和体例各不相同,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古代建筑物的设计技巧,诸如斗拱、檐廊、望楼、门阙、附楼及空中阁道,充分展现了汉代焦作地区陶楼的高层建筑艺术之美。
汉代陶楼的装饰艺术之美:焦作出土的陶楼,无论彩绘或者素面挖刻纹,都具有强烈的动感装饰美。其彩绘整体性强,紧凑饱满,色彩鲜艳,充满动感,无论人物、器物、云气、树木、神兽,都充满了动态及力量之美。其彩绘图形繁简而有致,疏密对应中使得其彩绘与雕刻融为一体。色彩的运用、内容的遴选,都是独具一格的。其挖刻几何纹图案,无论三角纹、菱格纹、竖条纹,都清晰有致,手法娴熟,疏密相间,立体感强烈。有的陶仓楼仓体堆塑马俑,楼顶或卧或立的凤鸟,窗内端坐的陶俑,大门口的交租俑和推磨俑以及门外的鸡狗俑,都生动传神,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因此,可以总结而言,焦作出土的汉代陶楼是集建筑、农业、军事、绘画、雕塑、陶艺、葬俗等功能为一体的汉代建筑模型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张保民 )
(人文编号:20148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