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作地区大年初一习俗

(2014-01-29 20:39:58)
标签:

谐音

温县

早饭

细面

才会

文化

   焦作地区大年初一习俗   

 

   博爱:农历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初,凡事都要图个好兆头,不能睡懒觉,天不亮就要起床,名为“起五更”。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放鞭炮。自己家放完后,男孩子们都要出门,看别人放鞭炮。早餐主要是饺子,有的人家会在吃了一点饺子后再下一点“金丝缠元宝”。所谓“元宝”,与饺子的用料一样,但要包成圆形。所谓“金丝”就是细面条。吃“金丝缠元宝”,是一个很不错的口彩。早餐前,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吃了早餐就该出门给本家、邻居拜年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还都要在堂屋中间的墙上挂上家堂轴,上边按辈分和排行写着逝去3年以上的先人的名字,有的可以多至十几代。桌子上摆上核桃、麻花等食品和香炉,桌子前边铺一条席子。大年初一“起五更”,一家人首先祭拜先人,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顺序一一磕头。吃了早饭,就出门给同宗和邻居的长辈拜年。长辈领着晚辈,三五成群,挨着门磕头,也是各人按照各人的辈分,喊一声“伯伯”“叔叔”或者“爷爷”“奶奶”,趴在席子上磕头。磕完头,主人就拿桌子上的麻花、核桃往小孩子们手里塞,还要给些压岁钱。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磕头的相对少了,说声“新年好”的越来越多了,还兴起了电话拜年等。这一天,博爱地区还有三大禁忌。一是忌讳扫地,扫地是向外清理杂物的,会把“财气”扫出去,所以大年初一一整天都不能扫地。二是忌讳动刀,刀是生活必需品,但也是凶器,所以大年初一不能动刀。三是忌讳吵孩子,这一天一切不利于家庭和睦、兴旺、幸福等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说,当然也不能批评孩子。

   沁阳:“起五更,烘旺火。点纸块,把香烧。放火鞭,两响炮。点蜡烛,放起火。”这是流传在沁阳地区的过年民谣。这一天,沁阳百姓从0时开始接灶神,鞭炮声就响起来了。你家放罢我家放,东边响罢西边响,一直持续到吃午饭,炮声才会渐渐稀落。农历大年初一早起烘旺火是沁阳城乡的一个习俗。据说这一民俗从唐代一直传到现在。相传唐朝泾河龙王违犯天规当斩,执行官为丞相魏征。龙王求救于李世民,李世民没能救他。龙王死后怀恨在心,每到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就在怀庆府一带降灾。后来经高人指点,早上在门口烘一堆火即可驱走恶龙,果然灵验。渐渐地人们就形成了习惯。烘旺火也有祝愿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意思。早上吃过饺子,儿子给父母拜年,孙子给爷爷拜年。这时,爷爷奶奶要给孙子孙女发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跟生活条件的好坏成正比。早些年生活困难有发1毛、2毛的,后来发展到了1元、2元、10元不等。孩子们挣了压岁钱,就会蹦蹦跳跳去买好玩的东西。劳动了一年难得清闲一天,无论男女老幼均穿着一新,无拘无束,尽情玩乐。这一天,在沁阳地区过去有三大禁忌,一是不许去井沿打水,因为井里有井龙王,掌管着人们的吃水。龙王为大家服务了一年,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休息,不许打扰他老人家。家家户户得提前储备饮水。另一条禁忌是嫁出去的闺女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因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属婆家人了,理应在婆家过年,这是古礼,不可违犯。第三是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农历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温县:“起五更,拢旺火。”每到农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拢旺火。拢旺火有颇多讲究,首先是材料,要用柏枝、柿树枝、桃枝、桐木等垒成空心的塔状火架,然后在塔顶端抹上猪油才能点燃。据说桃枝辟邪,芝麻秆是节节高,猪油既能加速点燃,又附有寓意,加上柏枝、柿树枝,便是“百事都有”的谐音,用它们做旺火的材料,寓意百事都旺。拢旺火讲究一年要比一年高,最忌讳的就是借给别人火源或燃料。因为家家户户都拢有旺火,谁家的火拢得大、烧得久,说明谁家在这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旺。若有人这个时候来借火,那借的可不是一般的火,是过好日子的旺火,是福气,若借了便会散几分福给人家。然而反之,若能从别人家借些柴添到自己的火堆里,就像沾了天大的光。高高的一堆火焰燃在小院里,火龙飞舞,热气腾腾。主人还要从旺火堆上引火回灶膛点燃,以取兴旺、红火之意。孩子们则欢快地蹦跳着,串这家走那家,围着旺火取暖、聊天,顺便比一比谁家的旺火拢得旺、烧得久。拢旺火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很多年。

   其余的几个县区和上面的年俗相近。  (李庆保)

  (人文编号:2014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樊氏宗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