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庄名菜炒鸡绒
张国柱
坞庄村在博爱县城正南4公里处,现有人口4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0多人。这个村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世传中医有好几家,其中中医世家刘家的一支已传至第八代,第七代刘本福在村里坐堂行医,声名远播至周边地市及山西等地。
这个村经营中草药也很有历史,其中杜家的一支从明末开始经营中草药,发展为著名的商号杜盛兴,在清朝中期以后至民国年间生意遍及全国各地,曾是著名的中药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的供货商。清朝咸丰年间兴建的杜氏家庙,由倭仁题写了楹联,木刻的楹联保存至今。(倭仁是道光九年进士,咸丰年间曾任侍讲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同治年间任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是同治皇帝的老师。)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坞庄人发明了一道名菜——炒鸡绒。
炒鸡绒的主料是鸡脯,把鸡脯尽可能剁碎,然后再用刀背砸,砸成糊状,再按一斤肉8至10个的比例兑入鸡蛋清(蛋黄蒸熟,切成小方块备用),加入淀粉少许,盐及其他调料适量,然后搅拌,经充分搅拌以后下锅炒。炒鸡绒要用猪油,还要适当多一点。炒好以后出锅,把油舀出来,再把主料下锅,加入辅料荸荠、杏仁、蛋黄块儿、黑木耳等调料,稍加翻搅就成了。这道菜荤素搭配,色泽艳丽,营养均衡,肥而不腻,口感特别好。坞庄村办红白喜事,只要有席面就会有这道菜。
做炒鸡绒有两个要领不可不注意。一是要用猪油才有光泽,用其他油炒出来的色泽灰暗,影响观感。二是搅拌主料要始终向一个方向,使肉的纤维整齐排列,才能保证炒成块儿,正搅搅、反搅搅,就会打乱肉的纤维,炒出来的菜会如一盘散沙。另外,主料也可以用猪里脊肉,辅料没荸荠的话也可以用梨,不过档次就下降了。
炒鸡绒的发明者是杜道武,坞庄村人,生于清朝光绪末年,已经去世十多年。他曾在杜盛兴总号和各地分号及其他著名商家当厨师多年,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并且见过大世面,他博采众长,又能别出心裁,创制了这道名菜,成为坞庄村一绝。此人还有一身好武功,一次在炒菜的时候,有一只狗在他身边转悠,他顺手反掌一拨拉,那只狗立马倒地,脑壳都被打碎了。他的武功虽好,但从不与人交手,更不惹事。
炒鸡绒这道菜过去也曾经传到博爱县南部一些村子,但因为做工复杂,始终没有形成气候。村西公路边的齐村、唐村在公路两侧开有不少饭店,现在都有这道菜,县城有些饭店偶尔也做。可惜现在坞庄村有些萧条,因为从博爱县城东西两头向南延伸的两条公路,距坞庄村都是两三公里,村里没人开饭店,要想品尝到地道的炒鸡绒,只能在坞庄村人举办的家宴上了。
(人文编号:20132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