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传说发生在武陟
李庆保 李根群
武陟县大封镇历史悠久,传说原来叫博望里,因大禹在此召开大会大封治水功臣而得名。大封镇现辖东唐郭、西唐郭、驾部东、驾部西、驾部南、驾部中、驾部北、西小驾部、东岩、西岩、大封、南湖、赵庄、董宋、寨上、东水运、南孟迁、北孟迁、老达寨、南催庄、老催庄、保安庄、前孔村、后孔村、小孔村、孟门、大屯、南屯、东屯、大司马、司马岗、王落村共32个村,每个村都有历史悠久的传说,其中三个孟村(南孟迁、北孟迁和孟门)传说是孟母三迁之地。
据说,南孟迁、北孟迁和孟门原本叫尧村、舜村、禹村,可见这三个村子历史之悠久。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鲁国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人,名轲。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孟母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到田里偷瓜。孟母倪氏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
孟母倪氏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他听说怀邑(今武陟县西南)民风淳朴,便带着儿子孟轲一路讨饭来到了怀邑的尧村。在尧村,孟母倪氏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住了下来。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倪氏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了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叮叮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倪氏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孟母倪氏把家搬到了舜村的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倪氏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进去。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进去。直到孟母倪氏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倪氏第三次搬家了。这次搬到了禹村,她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倪氏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倪氏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倪氏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倪氏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亚圣。
人们为了纪念孟母倪氏三迁教子的英明做法,就把她先后住过的尧村、舜村、禹村分别更名为南孟迁、北孟迁和孟门。
(文史编号:20132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