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的古代景观“苏封八景”
王 东
温县处在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的冲击平原地带,接近洛阳,古称“温”地,为覃怀属邑。“温”以境内有温泉而得名。据称,夏代初期,颛顼的后代在此建立温国,古温城在现今温县西南15公里处。温国被商灭后,此地成为商朝以及后来周朝的畿内地,罢侯置守,改革分裂,名号多变,然而“温”的名称得以沿袭。
西周建立后,忿生作为西周开国功臣之一被周武王封为大司寇,主管司法。忿生是商代有苏氏的后代,苏国在今济源市西北。西周初年,忿生迁都于温(今温县西南)。“封邑于苏,国于温”,即忿生由封邑苏往东南迁徙,把温地作为国都,有苏氏己姓后人开始以苏为姓。因为忿生在西周百姓中威信很高,所以又称其为苏子,后人称忿生为苏忿生。古温国又叫苏子国或苏国。古温国辖十二邑: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当时除了攒茅、聩属于汲郡(今卫辉市)外,其余是河内郡所辖属地,辖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汲县以西、王屋山以东地方,包括现在的获嘉县、武陟县、修武县、沁阳市、博爱县、孟州市、温县、济源市等。苏忿生于此建立苏国,温为首邑,温县城从而被称为“苏城”,后人称苏忿生的封地为“苏封”。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方的狄族所灭。
苏忿生是我国最早见于信史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战国时期洛阳苏代、苏厉、苏辟、苏鹄、苏秦兄弟以及汉代苏建、苏武父子是苏忿生的后代。温县被称为温姓、苏姓的发源地;苏忿生为苏姓始祖,郤至为温姓始祖。
生活在古温大地上的百姓不断治水、开垦土地,逐渐创造出良田万顷、空气清新、祥云永驻、青峰不老的环境。“苏封八景”便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这片土地上景观的赞美之词。“苏封八景”内容曾经为:子城秋月、平皋夜雨、宣冢夕阳、司马故城、郭熙墨迹、陈氏文堂、巨麑古墓、虢仲高台。清乾隆时期,“苏封八景”的内容有了变动:子城夜月、平皋夜雨、晋城晓望、联珠献瑞、锄槐暮鸦、金鸡司钥、宣冢夕阳、农涧烟树。诗人吴玉斗、王锡命曾就这八景作诗留念。王锡命,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年)拔贡;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年)承继孔子儒学遗风、思想,于中牟任教谕一职。吴玉斗,邑人,乡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年)拔贡,教习,曾于南阳府叶县任教谕一职,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分修人之一。诗作者都不是著名的诗人,而是当时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官员,他们对家乡、故人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写出的内容地方特色突出、思想健康、风格淳朴、真实感人。
其中,第四景“联珠献瑞”说的是“联珠冢”,它们位于温县城黄河路西段,南北二冢相连,中架一虹桥。原冢南北长50米、东西宽42米、高约10米,冢上建有孙真庙和戏楼,终日香火旺盛,庙内古树参天,名人碑碣匾额颇多。登冢向东眺望,曾有霞光、海市蜃楼出现。冢上孙真庙毁于日军侵华战火。1984年,南冢被挖去18米。据旧县志和民间传说,冢为殷商朝代名臣苏护、苏全忠父子墓。苏护父子被迫献出苏妲己后,反殷投周,伐纣战争中阵亡,葬于此。
第八景“农涧烟树”的描写更令人着迷陶醉。青烟、晨雾飘过树林弥漫四周,清凉的空气中,我们可以想到村民起床后做饭、洗漱、汲水、整理田地……
温县北部有太行山支脉神农山(紫金山)矗立;境内有深长的神农涧,应是山洪多年冲刷加上古人动手修造而成。神农涧两边有百姓居住、有各种药草花卉,药草花卉可以用来活人救命,要得到和认识、利用它们,还须攀崖涉谷和拜师学习,提高辨别能力。此地为炎帝神农氏及其后裔居住生活的地方,故相关传说至今仍有许多。
“苏封八景”记述的是温县的景色片段,撷取的景象或大或小、或抽象或具体,都与发生在温县当地的史实相关。对自然景观的描述结合对人文典故的评说,情景交融,发人深思。
(文史编号:2013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