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弟子十二“斋长”
许保金
《元史·许衡传》载:“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燉、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伴读。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设立太学,命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持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许衡亲自选择蒙古子弟来太学受教育。许衡高兴地对忽必烈说:“办教育才是我喜爱的事。蒙古子弟虽出身游牧,但他们质朴的秉性还在,若让他们和优秀的人才一起学习,他们一定进步很快,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忽必烈欣然同意,于是许衡便把他过去曾经教过的十二个优秀学生招来京城作为伴读,分别把他们分在十二个斋里,并命为“斋长”(类似班长或室长),就是让他们以身作则辅导蒙古子弟认真学习先进的华夏文化。
这十二个“斋长”在《宋元学案·鲁斋学案》一书中均有记载。现笔者根据《鲁斋学案》及其他史料简单介绍十二“斋长”如下。
一、王梓,又名王遵礼,字安卿。许衡为他的名字曾这样说:“王氏子,昔尝从予游,曾未阅岁,乃迁居燕然,于今盖八数年矣。顷来复过吾门,状貌加伟,而其礼节恭谨,无异平昔。予嘉其处心近厚也,思有以教之,因其求更前名,遂为说以命之。”以上史料在《许文正公遗书·杂著》里也有相同记载:“谨训其名曰遵礼,字之曰安卿。”原来是许衡把王梓的名字改成了王遵礼。
二、刘季伟,秦人,号存斋,官任四川宪副(监察史的副手)。
三、韩思永,大名人,事迹不详。
四、耶律有尚,字伯强,东平(元朝时期东平路曾统治半个山东半岛)人。受业许鲁斋之门,号称高第弟子。至元八年,召为太学斋长。鲁斋归,以先生为助教,嗣领其学事。自先生既去,而国学事颇废,廷议为非先生无足以继鲁斋者,遂除国子司业,升国子祭酒。前后五居国学,为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一如鲁斋。年八十五卒,谥文正。《元史》有耶律有尚传记,他是继许衡之后国子监教育的主要主持者,《元史》对耶律有尚的德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元史·吕域传》载:“吕域字伯充,河内人。廉希宪宣抚京兆,聘许衡教授生徒,域从衡学。衡为国子祭酒,举域为伴读,辅成教养,域之功为多。”元宪宗五年(1255年),由廉希宪(时任陕西宣抚使)推荐,许衡为京兆(今陕西西安)教授,吕域跟从许衡学习。许衡任国子监祭酒时,推举吕域为伴读。吕域曾任四川行枢密院都事、翰林学士等职。年七十八卒,追封为东平郡公,谥文穆。今博爱县月山镇西庄村有吕域后裔及吕域祠堂。
六、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后迁洛阳),枢(姚枢,元大儒)之从子(即侄儿)也。年十三,见许鲁斋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鲁斋累为国子祭酒,召弟子十二人,先生自太原驿致馆下。累官翰林学士。年七十六卒,谥曰文。自号牧庵,著有《牧庵文集》,《元史》有传。
七、高凝,字道凝,河内(今沁阳)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许文正公遗书·杂著》里有“高凝字说”一文:“尊君以古自立,又以古道教生,其命生之名,取《易》卦《鼎》象‘凝命’之凝,欲生之以厚自成也,以正自守也,犹鼎之峙焉。”高凝的名字也有可能是许衡给起的。
八、白栋,字颜隆,太原人。许文正教国子时伴读也,官至按察副使。
九、苏郁,大名人,事迹不详。
十、姚燉,也是姚枢的从子(也就是兄弟的儿子),曾任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事等职。
十一、孙安,河内人,事迹不详。
十二、刘安中,秦人,事迹不详。
(文史编号:2013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