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山涛墓祠

标签:
王三保涛祠山涛墓冢墓祠 |
凭吊山涛墓祠
程 峰
山 涛 (出自《中国历朝历代名臣画像》) |
山涛墓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
西小虹村位于武陟县城西南17公里处,北望太行,南临黄河,自古以来,田地肥腴,经济发达,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人才辈出。
西小虹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在文庙、隆寿寺等庙宇的修建以及村中众多的碑刻上。从民国年间《续武陟县志》所记载的西小虹村《杨津尊敬图》、《刘宽和睦图》等一系列石刻来看,西小虹村的历史文化确实厚重,同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现过一些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如晋代重臣山涛、明崇祯年间礼部儒士周万书及清康熙时期的王化鹤。
二、山涛墓祠
关于山涛墓祠,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舆地志》载:“晋山涛墓在(武陟)县西二十里小虹桥村。……明弘治七年,建庙祀焉。”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古迹》记载:“晋山巨源墓,在小虹桥。明弘治七年奉文修理。”“山公庙,在小虹桥山公墓前。明弘治二年奉文重修。”《焦作文物志》记载:山涛墓,位于武陟县城西南17公里大虹桥乡小虹桥村中。原墓冢高4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面积500平方米,1966~1976年被夷平。墓前原有碑刻数十通,其中明嘉靖五年(1526年)知武陟县事毛验所立的碑刻通高l.78米,上刻双线楷书“晋侍中吏部尚书山公墓”;清代钦加运同衔署武陟县事骆文光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立碑刻通高1.78米,楷书“晋侍中新沓伯山公之墓”。山涛祠之拜殿内存重修山涛祠碑记9通,记述山涛籍贯、生平及死后葬于此的史实。山公墓祠并存,并以山涛墓为主。墓前为山涛祠,东西宽60米、南北长70米,占地4200平方米,现存拜殿、东西配殿等四座古建筑。另有其父冤句令墓和其子山简、山遐墓等12座墓组成山涛墓冢群。清道光《武陟县志》所载牛自新《怀宫咏》,有“山涛祠古莺花老,天乙坟荒岁月多”的佳句,描绘了山涛祠的悠久与沧桑。
负责看护山涛墓祠石刻的王新顺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平面图。王新顺曾经担任西小虹村党支部副书记30多年,多次参与焦作市、武陟县文物部门对山涛墓冢的调查,掌握有大量的文字资料。据介绍:整个山涛墓祠为三进式院落,庙门南向,处在墓祠正中;走进庙门,东侧是魁星楼;正对庙门的是一面照壁,照壁两头分别是通往墓祠后部的东门、西门,照壁两端是墓祠的东、西厢房。墓祠的主体建筑处在照壁北边,呈东西方向一字排开;中间是一个卷棚,里边有10多通碑刻,卷棚后是玉皇殿,玉皇殿东边是隆寿寺,西边依次是山涛殿、配殿。墓祠的后部,则是山涛长眠栖息的大冢。山涛墓祠平面图是完整的,但现实却是残缺的。人们所看到的山涛墓只是2平方米的一个小土丘,比周围高出0.5米左右,这与千平喜同志《山涛墓祠》一文中“山涛墓坐北向南,东西20米,南北25米,占地500平方米”的记载不符。
王新顺先生还介绍:山涛去世后,奉旨修建山涛墓祠,有山涛墓、山涛祠、拜殿等,历代均有重修。清朝以前的重修缺乏记载,现仅留下康熙、道光、咸丰、同治时期重修山公祠的碑记。民国以来没有进行过重修,但破坏却愈来愈严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山涛祠各殿塑像都被拉倒,扔到祠东边的寨河之中,山涛祠成了学校。由于灾荒、战争等因素,学校时办时停,直到解放后学校才又恢复,一直到现在。从1949年到1966年之前,山涛祠的各殿都还存在,山涛的墓冢依旧。“文革”开始后,山涛祠的各殿不同程度受到破坏。1966年冬天,山涛祠被拆除;大约1973年,鉴于山涛祠两厢房处于危房状态,所以东、西小虹两大队把山涛祠东西两厢房拆除;处于危房状态的拜殿也于1997年被拆除;山涛祠有一口大钟,高约1.5米,口径约0.9米,钟钮为虎头,1953年防洪水时被拉到大堤上做警钟鸣号,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焚毁。山涛的墓冢“文革”时亦属“四旧”,从1967年至1972年被村民拉走垫了地基。
“墓冢群”,不仅有山涛墓祠,而且还有与山涛相关的其他墓冢,包括山涛的墓、祠、石刻,山涛父母墓,两个儿子墓,四个女儿墓等古墓群,简称“山涛墓祠石刻及古墓群”。墓冢群,原为武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焦作市文物志》介绍:“小虹桥村墓冢群,位于武陟县城西13公里沁河南大虹桥乡东小虹村东。由4冢组成,均为圆形,其大小相同,每个冢直径23米,占地400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将冢挖平。据说此4冢为山涛4个女儿之墓,故称为四女冢。”
实际上,小虹桥村原为一个行政村,后分为西小虹村和东小虹村。山涛及其儿子的墓冢在西小虹村;由山涛墓祠西隔壁的西小虹村安街口往北走,是山涛父母的墓冢;西小虹村西南1.5公里左右,有山涛乘马的坟冢,叫马冢;西小虹东南1.5公里左右,有为山涛搬运物件的驮骡的坟冢,叫驮骡冢;东小虹村正东1公里左右,有山涛四个女儿的墓冢,她们的墓冢方位分别是西南向、东北向、西北向、正北向。山涛墓群就是以山涛墓为主,由其父墓、子墓等12座墓组成的古墓群落。
(1)山曜墓。关于山涛之父山曜的墓地,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古迹志》记载:“冤句令墓:山公之父墓也,在山公墓西北。《晋书》言:巨源少孤,事母至孝。母卒,年逾耳顺,哀痛过礼,抱土成坟,手植松柏。”《焦作市文物志》记曰:“冤句令墓,位于武陟县西南17公里大虹桥乡小虹桥村山涛墓西北50米处。原冢东西宽15米、南北长20米,占地300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初村民挖为平地。”
山涛墓与父山曜墓以及两个儿子的墓在一条中轴线上。实际上,就村民所指示的方位,并非如此,而是山曜墓略偏西北。在得知我们调查山曜墓时,村民们立即集拢起来,纷纷诉说昔日的情景。如今的山曜墓已没有任何遗迹了,完全为崭新的民居所覆盖,其状况、规模仅仅存于村民的心中:当时的山曜墓高于如今的三层楼房,上面还建有房子,西边大致至村民宅院西侧,东边止于王三保大门东侧;南边始于王三保宅院南墙所在路边,北边为王三保三层楼房的北墙。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墓冢被毁,土被填于寨河。
(2)山简、山遐墓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舆地志》记载:山涛墓在武陟县西二十里小虹桥村,同时,其“二子简、遐墓亦在焉”。《怀庆府志》明确指出“二子墓”为山简、山遐墓。山简(235~312年),字季伦,累官至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永嘉三年(309年)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次年,匈奴刘聪攻洛阳,他派督户王万率军援救,为流民武装遮击,未能北上,并在流民武装的进逼下,离开襄阳退往下口,不久病死,时年60岁。山遐,字彦林,为余姚令,时江左初基,法禁宽弛,为官廉明,常除暴安良,深得民心,后为东辽太守,为政严猛,卒于官。
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古迹志》仅仅记载为山涛的“二子”,并未指出其名:山涛“二子墓”,在山公祠前。二冢上分下连。传为山公二子墓而未详其名。“这说明在道光年间,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可能不知道二子为何人,更有可能是县志的编撰者调查不细所致。但现在人们依据《怀庆府志》明确指出“二子墓”是山简、山遐的墓冢。千平喜同志《山简、山遐墓》一文中说,“山简、山遐为山涛二子,其墓位于山涛祠前。原墓冢一东一西,上分下连,东西35米,南北22米,共占地770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起土挖平”。所以,《焦作市文物志》也记载:“山简、山遐墓位于山涛祠前,原墓冢一东一西,上分下连,东西长35米,南北宽22米,共占地770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起土挖平。”
山简、山遐墓冢位于山涛墓冢西南方向,与山涛墓冢相距150米的一处低洼空地。原来墓冢非常高大,如同房屋那样高,只是在“文革”时期被铲平了。原来这附近没有住户,后来随着村里宅基地的扩展,被铲平的山涛儿子墓冢的四周也逐渐住满了农户。并且,农户建房时普遍垫高地基,于是山涛儿子墓冢的这一片地方就显得更加低洼了。
在西小虹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山涛的传说,为此,我们走访了杨乃荣、常全礼等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
(一)山涛善饮与斗酒。杨乃荣(男,74岁,西小虹村村民)介绍:山涛善饮酒,传说有千杯不醉之量。朝中奸臣设计陷害山涛,拿出一个小铜人,和山涛斗酒,验证山涛的酒量。据说小铜人脚下有洞,酒从铜人嘴里灌下去,马上就顺着脚底的孔洞流到地下。最后,山涛喝酒斗不过小铜人输了。王新顺也曾表述过同样的内容:山涛喜爱喝酒,酒量大,能喝八斗。每次喝酒,很自觉地喝够八斗就不喝了。别人制作了能容八斗的铜人,脚下钻了洞,来和山涛斗酒。最后,山涛输了。
山涛善饮应该说是事实,从《晋书·山涛传》(卷四十三)中“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的记载来看,王新顺的说法很有正史的依据。相比之下,杨乃荣所说的山涛“有千杯不醉之量”不免有些夸大。与铜人斗酒的传说,在西小虹村是流行的,表达了故里人对山涛的敬爱和对奸臣的痛恨。
(二)山涛全家赴难情形。朝中奸臣使用小铜人和山涛斗酒来验证山涛的酒量,结果山涛斗酒而输,被奸臣诬告有欺君之罪,三日后处斩。朝中有人将这个消息透露给山涛,山涛举家逃到外地,躲过了一次朝廷的追捕。第二次,朝廷派出的人终于在西小虹村围住了山涛,结果山涛自尽,父亲吊死,母亲撞墙而亡,两儿子自焚。山涛全家赴难之说,王新顺也有同样的说法:山涛斗酒输了,皇帝听说后,就来接山涛。山涛误以为皇帝来捕捉自己,于是全家吞金而亡。
关于山涛全家赴难的这一传说,只能看做是山涛故里人们对山涛的一种感情而已,与史书的记载是完全不符的。
(三)山涛墓祠的修建。关于山涛墓祠的修建情况,杨乃荣介绍:山涛一家人死后,朝廷知道了这一冤情,就下拨银两给山涛及其家人建立庙祠。因为当时别的地方也有小虹村,所以开始时是在别的地方建造山涛墓祠的。工程还没有结束,碰巧朝廷派人去视察,发现建的地方根本没有山涛的墓冢,这才拨乱反正,将山涛墓祠改建到武陟县大虹桥乡西小虹村。但是,朝廷下拨的银两毕竟被用去不少,所以西小虹村重建的山涛墓祠就没有多么豪华和气派了。
王新顺也谈到山涛墓祠的修建过程:司马懿的岳母是山涛的祖姑,司马懿的妻子也就是山涛的表姑。山涛死后,朝廷要为他建造祠堂。因为河南(即指黄河以南)某地也有一个小虹村,朝庭就把银两拨到了那里。后来,作为山涛表侄子的皇帝到河南小虹村察看,没有见到山涛的墓冢,才知道建错了地点。经过仔细考证以后,到武陟县沁河南岸的小虹桥村重新修建祠堂。祠堂修好后,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都来祭拜他。来的时候,每人捎来一包土,为山涛的墓冢培土。日积月累,山涛墓就成了一个大冢。
关于黄河之南还有一个小虹村误建有山涛墓冢的说法,村民均信其有,但是在荥阳还是在巩义谁也说不清楚。应当说,黄河以南误建有山涛墓冢的这一说法,只能作为山涛故里人们对山涛墓祠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寒酸的一种变相解释和托辞。因为凭借山涛与司马氏的亲密关系以及山涛身处要职取得的声望,尤其是山涛与司马氏均属河内郡人士,对本地较为熟悉,出现祠堂建错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又如,山涛墓之所以成为大冢,是源于山涛死后,全国各地大小官员都来祭拜他,并为山涛墓冢培土的说法,同样应当是民间出于崇敬心情而对山涛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影响的一种夸大。依据《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中“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的记载,说明山涛既是识人善任、奖掖贤才的封建循吏,又是尊俗崇礼、恪尽孝道的家族楷模。前者能够使山涛在当时政界和官场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后者则可以使山涛在邻里和民间具有现实而极佳的感染力。正因为此,才有王新顺所言,这也不是其一人的看法,应当是一种集体的记忆。
(四)山涛的名讳与后人。从山涛的名字说起:山涛,字巨源,名字之中有两个三点水做偏旁的汉字。王新顺介绍说,山涛出生后,按照阴阳八卦的掐算,他命中缺水,所以就命名为“涛”,取字为“巨源”。这样一来,无论是字形上还是字义上,就再也不缺水了。对于山涛名字的由来,我们认为,王新顺所介绍的山涛的名、字符合古人命名取字的实际情形,的确算是山涛故事传说中饶有趣味的一个小情节吧。关于山涛的后人,王新顺介绍说,山涛的后人分为两支,一支在山东,一支在辽宁。前些年,山涛后人还来祭拜过山涛,但目前西小虹村及附近村庄均没有山涛后人。
山涛故里关于山涛的传说可能与史实不符,甚至有较大的差别,但这种集体记忆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尽管他们中间肯定有人阅读过《晋书》等正史文献,但是所传播的依然会是心中的“事实”。
(文史编号:2010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