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吕氏先祖:
一门五宰相三院一翰林
魏美智
博爱县月山镇西庄村“吕文穆公宗祠”有一副对联:“北宋一门五宰相天下无二,至元三院一翰林只剩此□”。吕文穆公即吕域。《元史·吕域列传》记载:“吕域字伯充,河内人。”吕文穆公祠堂的这幅对联,反映了从宋至元吕氏一脉的兴衰。
吕文穆公的先祖在唐宋时期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在北宋,这个家族出了五位宰相,分别是:吕梦奇的后代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琦的后代吕端;吕咸休的后代吕大防。
第一位宰相叫吕蒙正,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的状元,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书生宰相、状元宰相。吕蒙正为人宽厚质朴,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农历正月十五晚上赏灯,皇上大宴群臣。宋太宗陶然于国家昌盛景象,颇有点自负的样子。吕蒙正却走到太宗面前,及时提醒说:“城外不数里就看到有许多人面露饥色,甚至还看到一些因饥饿而死的人。由此可见天下并不都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样啊。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荣,也能看到远处正在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才是天下苍生的幸事啊!”太宗听到这话,黯然失色。过了好久,才转怒为喜地说:“我得蒙正如唐太宗之得魏征,倘若做臣子的都能这样时时提醒朕不忘以天下苍生为念,哪里还会国家不富强、百姓不舒心啊!”
第二位宰相叫吕夷简,是吕蒙正的侄子,宋真宗初年进士,真宗末年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1022年,真宗崩,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为宰相。在吕夷简的努力下,仁宗初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宋史》评价他说:“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
第三位宰相叫吕公著,进士及第。公著主张以儒学治国,从《论语》、《尚书》、《孝经》等儒家经典中,节治道要语百篇进呈,要求君主以“畏天命、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去奢、省刑、无逸”(《宋史·吕公著传》)为座右铭。
第四位宰相叫吕端。吕端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处事理政才华出众。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各方面的好评。有一句名言:吕端大事不糊涂。事实确是如此。吕端小事宽厚,大事一点儿也不糊涂。特别是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的问题上,更见证了吕端的足智多谋。宋太宗在世的时候,立真宗为太子。太宗病严重时,有个内侍叫王继恩,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就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阴谋另立太子。太宗驾崩,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吕端被召到宫里以后,皇后对他说,现在皇上驾崩了,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皇后听了吕端的话,才让太子到福宁庭中坐上皇位。真宗继位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群臣。吕端恐其中有诈,在殿下立而不拜。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后,才率群臣跪拜。之后就有了“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美名。
第五位宰相叫吕大防,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第。元祐初,封汲郡公,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同心辅政,不市恩,不邀声誉,八年始终如一。因“元祐党人案”,受到迫害。大防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何谓三院呢?吕域的十五世先祖吕渭有四子:吕温、吕恭、吕俭、吕让。这弟兄四个的后代在五代时出了三个侍郎。按照规定,皇家要给侍郎盖院开府,所以三个侍郎的府邸称为“三院”。
“至元三院一翰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北宋崇宁元年发生了“元祐党人案”,宋徽宗将司马光、文彥博、吕光著、吕大防、吕希哲、吕希纯、苏洵、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秦观、程颐等120人打成“元佑奸党”,并亲书120人的姓名,刻石立于端礼门外,名为“元佑党人碑”,碑上并刻党人子孙不得留在京师、不得参加科考。后来,又将120人增加为309人,由蔡京亲书党人姓名,刻碑立于全国诸郡,名为“元佑党籍碑”。吕域的六世祖吕公绪的后代,因“元佑奸党案”遭受迫害,崇宁元年(1102年)秋天被逐出京师,来到河内县南岳村安家落户,南岳村即今天的西庄村。从北宋历经南宋、金、元的改朝换代,吕域才又一次入朝为官,官拜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从三院到五宰相,是吕氏族人在政治上的一副升迁图;到至元一翰林是一副吕氏族人政治上的没落图。这两幅图画反映了吕氏族人在政治上博弈的艰难历程。
(文史编号:20127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