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花庄里说青龙

(2012-10-27 20:06:03)
标签:

玉帝

青龙洞

花庄

玉皇阁

光绪皇帝

万花庄里说青龙

王保成

    万花庄位于武陟县城北2公里,紧邻修武县,与修武县刘范村相距不到1公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周边数县的信众都把目光投向这里,因为这里有神奇的青龙传说和青龙文化——青龙幻化成人入赘本村高家。至今尚有青龙故居及当时圣物,其后屡屡显灵,为一方百姓御灾捍患,以致引起官方的高度重视,上至道台,下至知县,无不笃信,甚至亲自主持民间的祈雨活动。光绪三年,因为河南大旱,祈雨成功,此事竟然惊动了朝廷,光绪皇帝为此颁赐“惠普中州”两块御匾,一块悬挂在青龙所居的修武县太行山中的青龙洞,一块就悬挂在万花庄青龙宫。也正因为如此,数百年来万花庄青龙宫的影响越来越大,前来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之日,更是趋之若鹜,据说当天庙会规模有近10万人之众,成为豫北最大的龙王庙会。

    青龙宫是人们祭祀青龙的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面南,中轴线布局,有戏楼、拜殿、东西陪殿、玉皇阁、东西厢房、后寝宫等古建筑。1995年和2001年,武陟县和河南省两级人民政府分别公布青龙宫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楼和山门实为一体,面阔五间,正门有门罩,门额上有横书木刻金字“青龙宫”。进得门来,回头望去,戏楼显得十分高大壮观,戏台上方高悬“海市蜃楼”四字大匾,这让人不得不生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根据介绍,这座戏楼是周边数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屏风上悬光绪皇帝御笔“惠普中州”匾额,后金柱悬清末三品顶戴河南分守彰、卫、怀三府兼管河务兵备道白纶恩题金字楹联:“自古著神灵几百年御灾捍患,请天恤民命廿五县崇德报功。”拜殿有三通古碑,记载了青龙宫自嘉庆十八年(1813年)创建后的两次扩建和一次修缮。东墙壁上有三块石刻,两块已经漫漶不清,一块较为清晰,为当时文人对青龙灵应的题赞诗。西墙壁上是光绪三年武陟知县张葆谦撰的《青龙像赞》,其内容记叙的就是光绪三年青龙大显灵应。有意思的是,正文前镌刻有一条金光点点的小青龙,按照《青龙像赞》所记,此青龙像正是当时人们看到的青龙的样子。

    玉皇阁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河北道台庄振传圣旨携皇银,令知县孙肃元督工修建。它是青龙宫主殿。上层为歇山式九脊殿顶,四角飞檐,下层前出檐,檐下彩绘,中间悬圣旨牌一面。阁上塑玉帝、王母圣像,阁下塑青龙王圣像。龙王庙里为什么有玉皇阁?当地人说:最初的时候,万花庄稍旱就去青龙洞求雨,青龙开始也是有求必应,害怕玉帝怪罪,就给万花庄父老托梦说,降雨也不是随便降的,什么时候降、降多少,都得向玉帝事前报告。万花庄人就在建青龙宫时,把玉帝供奉在了青龙正殿的楼上,这样便于青龙应村民要求降雨时可以随时向玉帝禀告,并希望玉帝在享用万花庄人香火的同时,能在降雨上对此方人网开一面。东西厢房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河北道冯光元倡建,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以及雪花姑娘和催云童子六位天神,他们都是青龙催云布雨的护法神。

    后寝宫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武陟县知县张葆谦倡建,殿内塑龙王夫妇圣像。

    龙圣宫虽然是仿古建筑,但后墙上镶刻的《取水旧规》,却再现了当时由官府组织的,武陟和修武两县民众争相参与的祈雨仪式的规格、规模、路线及相关程序。祈雨仪式由分守彰、卫、怀三府二十四县的河北道台亲自主持。由于路途遥远,祈雨队伍多有不便,道台还要求祈雨队伍以他的名义传送鸡毛帖,要求经过村庄准备迎神安驾,或者为祈雨队伍提供食宿方便。从青龙洞取来灵水后,要唱官戏三台,并由“道台大人亲祭”,祭品为羊三只、猪三头。在规模上,参与祈雨的村庄有二十余个,每村数人至数十人不等,万花庄因为地位特殊,参与祈雨的有120多人,祈雨队伍达到近700人的规模。从明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项祈雨活动一直延续将近六百年,其中尤以清末最为隆重。

   “青龙故居”在万花庄一条东西大街上,目前只有根据传说复建的青龙夫人在后院修行的家佛堂和西厢房,前院除了几棵老树,已经空无一物了。在家佛堂的东侧,有一个圆形的墓冢,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夫人的墓冢。传说青龙谪期满后住在修武太行青龙洞,他因为思念夫人,就常变成原来的人形到万花庄看望夫人。这天,二人在家中闲聊,夫人就让他变成龙形,看看龙究竟是什么模样。青龙现形,夫人顿时吓得七魂出窍,跟着青龙住到了青龙洞,成了龙王奶奶,而她的遗体就被高家人埋在了这里。

    家佛堂内东墙壁上镶有根据嘉靖六年原碑翻刻的《高氏家传遗言记》,原碑保存在青龙宫一间库房内。此碑是关于青龙传说最早的也是最详细的记载。虽然此记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青龙传说有所差异,如青龙之妻为高氏义女,二人最初即在山中居住等,但关于修武县陪嫁妆和交粮河两村的得名来历,却是最为详实和原始的实物资料。

    走出这所院子,回头望去,“青龙故居”四个大字的门匾,横挂在两个红灯笼之间。这个煞有介事的青龙故居,使这个流传数百年、流布数十县的传说更加真实,更加美丽,也更加具有人情味,更加充满神话色彩。

(文史编号:201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