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的传说
王 东
饸饹面,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面食之一。至今在陕西省、山西省和我省的焦作等地仍很喜爱。
关于饸饹面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刘伶,字伯伦。个子不高,容貌丑陋,淡默少言,不妄交友,嗜酒如命。后人把他和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今获嘉县南部刘固堤村有刘伶墓,刘固堤村的刘姓家族就是刘伶的后裔。
刘伶一次游历宁地的同盟山(又称盟誓台、盟誓坛,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以及将士在此盟誓。此地曾属修武县,今属获嘉县),中午吃饭的时候,他点些酒菜,在同盟山前祭祀用的平地上,拿着酒杯痛快地喝酒。最后,要了一份荤面当主食。店里的伙计把荤面端了上来,刘伶吃着吃着不禁说:“美味,不错!这是啥饭呀?”店里的伙计说:“‘活啦’。武王伐纣那时候,诸侯们也吃过这饭。”刘伶来了兴致,不等放下手里的筷子,便问:“这还有啥传说?”店里的伙计便和刘伶说起话来。
说是商朝末年,纣王选嫔妃。苏护的女儿苏妲己被选中了,苏护就用车载着女儿送往朝歌。经过宁地时,县城的苏颜设宴招待苏氏父女。宴席进行到了晚上,这时一股妖风凭空刮来,有一只妖狐乘机进入房间,用蛊惑法把三个人迷昏,然后摄走苏妲己的魂魄,让自己的魂魄附在了苏妲己的身体上。苏颜的妻子小玉(黄飞虎的妹妹)正好从帘帏的缝隙看见妖狐作祟,暗自吃惊不小。她见三个人倒地不醒,定定神,赶快入厨做还魂汤。汤由莲藕、荤菜拌面糊做成。小玉拿着切好的莲藕一片一片往鼎里放,倒进面糊,由于心神不定忘了搅拌,面糊顺着莲藕的孔窍缓缓而下,荡着、旋着、垂着,散若游龙。小玉在仓惶间加入荤菜,做好后端入客厅中。这时,妖狐已经将苏妲己的魂魄换罢,她慢慢起来,用妖术让苏颜、苏护都醒过来。随后,苏颜、苏护食汤,感觉味道奇美。苏颜说:“夫人的厨艺真是绝了,这饭叫啥名,我咋不知道哩?”小玉心里一片惘然,刚才看到的又没法说出口,她寻思苏颜、苏护又活过来了,就说:“活啦。”“活啦?”小玉的丈夫觉得这名字稀奇,这饭于是得名“活啦”。以后,小玉把这项技艺传给本县城的人。于是,“活啦”在民间传开了。武王讨伐商纣王,各路大军来到宁地时,县城附近百姓箪食壶浆来慰劳武王的大军以及诸侯部队,“百家饭”中就有“活啦”这一样饭。将士们以前没吃过这样的饭,加上征途饥乏,都“河漏、河漏”地吃起来;吃罢,将士们大汗淋淋、浑身畅快、精神大振。姜太公听说“活啦”是黄飞虎的妹妹所传,简便易做,热乎又好吃,名字还挺吉利,就用此饭大飨士卒,还把“活啦”定为诸侯军士的膳食。
刘伶听得津津有味。店里的伙计接着对刘伶说:“今天你喝得太多了,庙里管香火的人让我做这饭给你吃,说是能解酒。”刘伶笑着说:“真是奇特的饭食,不过它的名字欠雅。这是吃的东西,不如加上食字部,叫它‘饸饹’算了。”于是,后来百姓就把这饭叫饸饹面。
饸饹面是民间日常粗粮细做、荤素搭配的饭食之一,较早时是用一些玉米面或荞面拌成疙瘩儿状或擀成面条状或拍成面饼状下锅,加以荤菜、粉条、青菜等做成,汤较多。后来逐渐出现了机械轧制饸饹面的设备,即用一种木头做“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饸饹用的多是荞面、小麦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面条)直接压进烧沸水的锅内,等水烧滚了,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一点儿冷水(点锅),滚过两次,就可以捞出面条,浇上事先做好的炸酱或臊子,就可以吃了。现在,餐馆、小食摊儿做饸饹面已经改用铁质或不锈钢的机械设备。北方人爱吃面食,吃着热乎乎的饸饹面,嘴里会不自觉地发出“河漏、河漏”的声响;吃罢饸饹面,肚子里也不会觉得难受、不消化。
至今,在获嘉县、修武县,刘伶改“活啦”饭名为“饸饹”的故事还被百姓以口述、立碑的形式传说。
(文史编号:201110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