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毛昶熙与修武
王保成
百家岩在行政区划分上属于修武县方庄镇,同时又属于云台山风景区一个景点。这天,笔者再次来到百家岩,是来礼读晚清重臣毛昶熙撰写的《重修百家岩中佛殿记》的。
此碑位于百家岩寺大殿旧址前,碑有二米多高,上为蟠龙拱珠碑首,正面篆刻“万善同归”,后面楷刻“四海名山为第一,十方法教是初元”,对百家岩及其寺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碑文有八九百字,叙述了毛昶熙在道光年间曾来这里游玩时的情况,“遍览啸台、竹林、淬剑池、醒酒台诸胜,缅前贤之遗事,访碑碣于往古”,以及作记的原因:中佛殿为飞石摧毁,其母舅姜镐宜首先倡捐,并极力推荐沟濮寺(即万善寺)僧心安担任其事,功成后姜镐宜去信求记。毛昶熙根据百家岩寺历史上的兴废,认为“是则僧寺之废兴,亦有关于国家之隆替也”,因而闻知中佛殿焕然一新后,就心有所喜,援笔为记。
此碑的立碑时间为同治六年(1867)三月,碑文作者毛昶熙,怀庆府武陟县人,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年)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围剿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光绪八年(1882年),任兵部尚书。在清代后期,毛昶熙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几位同等重要,深为慈禧和光绪皇帝所倚重。观览碑后款识,这时的毛昶熙为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
毛昶熙所说的“母舅姜公镐宜”,为修武县五里源村人。通过查阅道光和民国两个版本的《修武县志》以及五里源的《姜氏宗谱》,可以得知五里源姜氏也是修武高门望族。五里源姜氏,始祖姜仁,字纯公,明初由洛阳迁至修武,先居县城西门,后徙五里源村。传至三世姜畇,字启华,即中明永乐庚子(1420年)科举人,出仕为山东栖霞县知县。其子姜鄗,历任直隶抚宁县知县、山西蔚州知州,廉洁有能,前后六次被朝廷旌奖,时人赞其为特达英伟之士,归乡后被奉为乡饮大宾,死后入祀名宦。其后代有举人、贡监。在五里源村西北的姜家坟,有与毛昶熙同朝为官,并且当时即已官居工部尚书的李棠阶题的姜高期墓碑。姜高期为五里源姜氏长门第十一世,他也是毛昶熙的外曾祖。这块碑立于同治四年,此时的毛昶熙已经入京为官,工部尚书李棠阶为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二人既有同乡之谊,又有官场互相照管之情,关系自是非同一般,毛昶熙为自己故去的外曾祖向李棠阶求字,李棠阶自是欣然答应。毛昶熙的外祖父十二世姜联第,也是太学生。其舅镐宜,在宗谱中名姜栗,字镐宜,虽为武生,但官授卫千总之职。毛昶熙之母姜氏,名字已经难考,但从毛昶熙撰写的《姜太夫人行述》中,也可得到一些关于她的描述:“显妣姓姜氏,同乡修武县人,父讳联第,字捷三,太学生,赐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母张氏,赐封安人。姊妹四人,显妣其季也,幼娴母训,贤名闻族戚。”从中可知,姜氏在家里兄妹中最小,而且从小就有贤名。姜氏16岁嫁给毛昶熙之父毛树堂做填房。此时的毛家,“官累私债,为数甚巨,倾产僅足以偿,自是遂无一垅之植矣”。姜氏到毛家后,“上事孀闱能得欢心”,同时,她又很能干,“下率媪婢操作米盐钱布,躬自料理”。没几年,毛树棠“以大考一等”的好成绩,升“侍读”成为京官。随即,毛昶熙的祖母吴太夫人带着儿媳妇姜氏到京师照顾毛树棠。姜氏“治家勤俭,一如在籍时”,于是毛家家境日裕。60多岁的毛树棠,就让夫人领着儿子毛昶熙回乡修葺老宅和祠堂。期间,姜氏自己做主,在娘家修武县五里源村买“薄田数顷”,同时“置别业一区”,准备让毛树棠归老时静心修养之用。毛树棠非常高兴,请当时的四朝元老、曾经历任过四部尚书的汤金钊,为五里源的别墅题写“慕疏草堂”匾额。
在五里源村,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姜氏的传说。传说姜氏麻脸大脚,有一次,毛昶熙和他娘一起去拜访亲友,姜氏不小心把脚从轿中露了出来。毛昶熙看到娘的大脚,怕路人笑话,就轻声说:“娘啊,快把你的脚藏进去吧!”姜氏大怒:“你爹还不嫌我的脚大,你倒嫌了?”说完,故意把脚伸出轿外,一摇一晃地招摇过市。至今,五里源村还有姜家胡同,姜家胡同有几栋清代宅院,姜家人说,这是毛昶熙为他舅家盖的。其实,这几座房子,很有可能就是姜氏为毛树棠盖的别墅。
不仅毛昶熙的舅家是修武的,他的岳父也是修武人,夫人薛氏是修武县郇封村人。修武薛姓,是河朔一带少有的大姓,在修武有“薛半县”之称。其始祖薛澍,为元代吏部尚书兼掌五部事,他主张“用夏变夷”,力主推进民族和解,被称为“元天一柱”。其妻为元室公主,因此在修武又被称为“薛驸马”。薛姓人口众多,代有名人。毛昶熙的夫人薛氏没有文字记载,但在修武和武陟,却有一个关于她的很有名的传说,说的是薛氏性格泼辣,能言善辩,常有惊人之语。一次,薛氏去见慈禧太后,此时慈禧正与一堆格格、福晋闲聊。薛氏忽然插言道:“老佛爷,我这人已经睡过你的三个状元郎了。”此言一出,众人全愣住了,缓过神来的慈禧愠怒地说:“你这媳妇,怎么能这样瞎说?快说,你睡的都是谁,否则我决不饶恕,包括你家的毛昶熙。”薛氏一笑,缓缓说道:“父状元,夫状元,子状元。小时候,婴儿时,跟我的父亲睡过;嫁到毛家,自然是跟我的夫君睡;我的儿子,小时候不正是我抱着睡的吗?”众人一听,无不失声而笑,慈禧边笑边指着薛氏说:“没想到毛昶熙娶了这么个能白话的媳妇。”这个传说,同时也说明了毛家与后宫关系密切,薛氏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毛昶熙为慈禧信赖的重臣,同时毛昶熙的父亲毛树棠曾在宗人府任职多年,很可能与后宫早就建立了特别的关系。
前段时间,笔者和一位朋友调查修武刘范村刘氏的情况时,发现毛昶熙的一个儿子娶的也是修武的闺女,即刘范村刘家的女儿。刘范村刘家也是修武名门,民国《修武县志》记载,刘范村刘氏,始祖刘朝,明时由山西洪洞迁居本村。有记载的第一个刘家名人为刘瑄,字信公,附监生,以孝友称颂于当时。其长子刘士庚为太学生,次子刘士震做过从六品的布政司经历。刘士震之子刘栋,精于医道,尤通《伤寒论》。旧志载其每遇危症,一药而愈。刘栋长子刘立业曾在毛昶熙家教过私塾。刘立业的儿子刘霈是当时修武一带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文意境深远,风骨高骞,兼工书法,为同辈时流所推服,相与游者数百人。就是这个名士刘霈,他的女儿嫁给了毛昶熙的长子毛绳庆。在民国《修武县志》卷十五“人物·义行”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刘霈与毛昶熙关系的记载:“公团练归德时,驰书招之入幕,以奉养祖母辞。逮公薨,其祖母亦卒,往为公经纪家事,聘请慕至相名师教公孙慈望,慈望后成名进士。”刘霈本能借亲家毛昶熙练兵之机出仕为官,但他为人至孝,宁愿在家奉养祖母。毛昶熙死后,他义不容辞地帮助毛家料理家事。虽然毛昶熙生前主张“三不留”,即一不留下墨迹,二不留下文稿,三不留下钱财,但因为刘霈的极力操持,毛家才不致迅速败落。此外,他还聘请名师教授自己的外孙毛慈望,毛慈望不负外公的期望,考中了进士,实现了毛家家运的中兴。
毛昶熙对自己的身后事主张“三不留”,可谓参透了名利。但《清史稿》如此评价毛昶熙:“毛昶熙事权未专,同时疆吏非办贼才,补苴之功,亦不可没。所陈平捻方略,具得要领。贼平之后,懃懃以寅畏纳谏,老成谋国,于斯见之。”老成谋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而他的百家岩重修中佛殿碑,也因之壮丽云台山色。(文史编号:20116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