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再康公开课——《4.1  电荷与电流》

(2014-11-26 09:56:45)
标签:

育儿

http://s3/mw690/003kcl1Igy6PiCEJ7dUd2&690 电荷与电流》" TITLE="庄再康公开课——《4.1  电荷与电流》" />

http://s1/mw690/003kcl1Igy6PiCF2Vqg00&690 电荷与电流》" TITLE="庄再康公开课——《4.1  电荷与电流》"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一中  

项目名称

八年级科学老师赛课

项目负责人

庄再康

活动时间

2014.11.13

活动地点

八(2)、小会议室

活动主题

4.1  电荷与电流(一)

主 讲 

庄再康

参加对象

科学组老师

申请学时

 2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并通过讨论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通过讨论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通过探究了解电荷的种类,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的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2、教学难点:理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的转移。

确定依据:八年级学生虽然学过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但是原子的结构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对原子的结构不了解,就很难理解原子的电子的转移和得失是造成摩擦起电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用吸管与餐巾纸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小学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你还记得怎么做的吗?

这些常见的现象其实都是静电在搞鬼。一些带电的物体会吸附轻小的物体。

 

  

小纸屑被吸起来了

 

用塑料尺或笔杆与头发摩擦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体验科学离不开生活的精神

新授课

 

生活中也有许多静电现象,同学们能说一说有哪些吗?

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为什么呢?

 

老师也给同学们展示一个实验。

如图所示,用干净的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 让橡胶棒靠近自来水流,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继续出示常见静电现象的图片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静电现象,PPT投影介绍诺莱特的700人电震实验。

富兰克林放风筝引雷电实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他甚至还预言:天上的雷电和地上的摩擦起电性质是相同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让我们先从物质的构成去了解。

物质内部由什么构成?

原子呢?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中还有更小的带电的微粒。一种叫质子,带正电荷,一种叫电子,带负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带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活泼好动的电子会“跑动”。

知道了这些,你能解释摩擦为什么能起电了吗?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吗?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结合PPT)

 

 

 

 

 

 

 

刚才的橡胶棒吸引水流实验,我们知道了带电物体会产生作用力,那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演示)实验,完成课本P122-123活动。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刚才吸管摩擦后也会带电,你能想办法证明它所带的电是正电还是负电吗?

 

视频:雷电产生的原因

 

你觉得富兰克林的预言对吗?

 

你觉得静电对人类是好是坏?

 

PPT介绍有利的:静电复印机、静电除尘器

有弊的:避雷针、油罐车后面的小尾巴

 

 

 

 

 

毛衣、手触电等

 

 

 

 

 

水流被吸过来了

说明橡胶棒带电了,对水流产生了吸引力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做静电。

 

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有利也有弊

 

 

 

 

 

 

 

 

 

 

 

 

 

简单的小实验所有人都做过,利用简易器材做实验,更贴近学生,更能引起共鸣。

 

 

 

 

 

 

让学生了解电学研究的历史。

 

 

 

 

 

 

 

 

 

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用所学的理论去解释现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加加深摩擦起电本质的理解

 

 

模型的建立,让学生进步一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也为以后建立模型打下基础

 

 

 

 

 

 

 

 

 

 

 

 

 

 

 

 

实验是否成功是本节课的关键。但是现在实验很难成功。空气不够干燥,玻璃棒效果不如橡胶棒明显,泡沫小球的吸引和排斥现象不明显,实验结论就很难得出。

如果实验不成功的话,只能用视频代替。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摩擦起电。同学们总结一下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困惑的地方。

 

 

 

 

课堂练习

 

 

 

 

摩擦起电现象

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是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摩擦起电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也可以提出自己还觉得困惑的地方给全班讨论。

 

四、板书

 

活动反思

与建议

 

 这节电流与电荷的课第一课时涉及到电荷的知识,尤其比以前的教材有所改变。如摩擦起电的现象需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尽量举生活中的事例,课堂上做学生手头上易得材料的实验,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http://s5/mw690/003kcl1Igy6NUiHbJXea4&690 电荷与电流》" TITLE="庄再康公开课——《4.1  电荷与电流》"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