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乘法口诀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一步学习6的乘法口诀,为后面的7、8、9的口诀学习做好准备。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延续,有了2-5的乘法口诀做基础,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教材设计了孩子们缝沙包的情境图,将6的乘法口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口诀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6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纪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5乘法口诀基础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完成对6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把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将“静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
我认为,本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纪老师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身边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小组合作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并熟悉了乘法口诀,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实现了数学新课标所说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编制完口诀的练习中采用是走入生活,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
2、利用规律记忆口诀。
6的口诀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应该说他们的课堂表现已经很棒了。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注重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观察、尝试、交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将教学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4、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本课中,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做沙包时,通过1个沙包6块布是1个6,2个沙包是2个6等,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编制口诀后,引导学生观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练习看算式说口诀时,问:为什么口诀的前半句是二六?潜移默化的交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在本课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1、在复习时只是简单的背诵了一遍2~5的乘法口诀,没有起到为新课服务的目的。如果能在复习时用几个问题简单的回顾2~5的乘法口诀的特点或编制过程,能为新课自主编制6的乘法口诀打好知识基础。
2、教师在复习完乘法口诀温习旧知识后,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的主题图时,这上面的信息比较乱,上面大概有三句话,这时应放手让学生从零乱的信息中,编成一句完整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认为是否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同桌、师生对口令、补充口诀、算一算4只蚂蚱几条腿、玩转盘游戏。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师生提问、生生提问等多种方法,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另外建议:教师可出示一个真实的沙包,让学生观察沙包有几块布组成,这样可更直观。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