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盲童求学路上的“眼睛”(下)

标签:
人物 |

了解到次仁在学习上遇到困扰,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向他询问盲用工具上的需求,当时次仁报了一台跟电脑连接的盲文点显器。不久,西藏残联辅具摄调查了实际情况后上报给了中国残联。2020年5月中旬,次仁拿到了所申请的机器。
“有了这台跟电脑连接的机器,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次仁说,平时他上课方式主要以听老师讲课为主,通过课上录音、记笔记来完成学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老师发给同学们的资料内容,他是看不到或者学习不了。
“有了这样一台机器,我可以把老师所讲的电子版内容直接转换成盲文,供自己学习使用。”次仁说,这样很方便地把铭文转换成盲文。特别是机器可以把铭藏文翻译成盲藏文,这个功能对他学习专业知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盲人大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盲文教材,而次仁可以利用这台机器,把自己所需要的教材打成盲文或者把明文翻译成盲文可以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有无这样的盲文点显器决定着盲生能否正常地预习课程,在线课程和复习课程的情况。因此,自从及其拿到手之后,次仁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远比以前好多了,“不管是的专业知识,还是其他课外知识都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在我未来的学习道路上,还有待提升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
此后,他上课时,需要一边认真听讲,一边用盲文点显器快速记录。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机器记录的速度始终无法和老师的语速相提并论,这很容易遗漏信息,“有些课程跟不上,课后我要请同班的学生帮着补习记录。”
英语课是比较困难的课程,次仁会在上课时打开录音设备,课后再重复听取,为了完整掌握一节课的内容,他需要在课下付出几十倍的努力。好在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各科学起来也不至于太差。
除此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予次仁的帮助让他特别感动,“他们不仅在去宿舍、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的路上接送我,还鼓励我要勇敢,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为我加油打气。”
做盲童求学路上的“眼睛”
课余时间次仁也过得丰富多彩,没有课时他喜欢用音乐来打发时间。他自学了七年的长笛,还爱唱歌,最喜欢歌曲《明天会更好》。他想做一个乐观向上的歌者,用音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去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他还在做兼职,每逢周六,他会用一天的时间去一个盲文翻译公司义务帮忙,在那里将汉藏书籍翻译成盲文,一方面赚取生活费,锻炼能力,学习一技之长,另一方面通过盲文书籍为更多的盲人打开一片新天地。
除了补课、听音乐和做兼职,次仁更多的时间是在看盲文著作。学校得知盲人大学生的情况后,特意加大了盲文著作的馆藏书籍,入校到现在的时间里,他先后就阅读了《中国近代史》、《活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一等20多篇盲文著作,在书籍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力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次仁接触到了感动中国人物萨布瑞亚的著作《人生不需要走直线》,他通过北京的盲文图书馆志愿者老师为他念诵,感受到了萨布瑞亚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由于是藏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受到萨布瑞亚的影响,感喟于自己求学道路上老师们的帮助,次仁也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盲人教师,帮助更多的西藏盲童接受教育,成为他们求学路上的“眼睛”。
2020年12月,次仁荣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
“我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对别人而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也需要我用尽全力,我更明白,没有我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同学的帮助,我没办法在校园里走动,无法去食堂打饭、回到宿舍睡觉……可以说,他们是我生存必须依赖的‘眼睛’,一位盲人,从此有了光,而你们,便是那发光的太阳。”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