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之情(上)

(2022-05-14 09:00:37)
标签:

文化

书之情(上)

本文摘自微信《百花洲知事》,作者:陈光。

朋友问:“除了工作,今生你最钟情的是什么?”细细想来,应该是书。

我爱读书,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更没有报纸,唯一能让人长见识的乐趣的就只有书了。从识字开始,就嗜书如命,不管什么书,拿到手就如获至宝,不连夜拿下总不算完。常常父母那边都起床了,自己小屋里的煤油灯还亮着。

后来生活环境变了,现代传媒多了,自己人也年过不惑,但对书的感情依然不减。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娱乐的,依然是见缝插针,有空就读,唯一的变化,是小说读得比过去明显少了。有时听人说起某部作品好,便急匆匆上网去查,然后赶快托人去买。1998年央视一套热播电视连续剧《雍正大帝》,看了前三集就摘不下眼镜,急不可耐买来了二月河的原著,一套三本,坐下就读,恰逢周末,竟然36个小时除了吃喝没合眼没挪窝,一气读完。那感觉,用句时髦的话:真爽!当然也有“不爽”处——合上书本,两眼昏花,竟然好长时间看不见东西。现在想起这事来,自己都觉得好笑。

小时候读的书,绝大部分是借别人的。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听说谁有一本好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彩民中了头彩、爱车族弄到部好车,总要千方百计搞到手。有时为借一本书,要跑十里八里;有时还得低三下四看人脸色。借到手后还要分秒必争,过了约定的时间要受处罚的;还要注意爱护,不能弄脏,不能撕破,更不能丢失,不然处罚会更重。人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话我是深有体会。进得大学门,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办借书证,看到学校图书馆那么多书,兴奋的一连几天都觉得太阳比过去亮,天空比往常蓝。

不光借过书,我还“偷”过书。文革初期,我10岁,上小学4年级。母亲是小学教师,家就住在公社的中心小学里。那时候校长整天挨批斗,学校乱成一锅粥。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在一间上了锁的偏僻小房子里面堆满了书。这一发现,对于我绝对是“老鼠见了大米”,不觉两眼放光,口水直流。赶快找来竹竿和铁钩,用麻绳儿绑好,瞧瞧四下无人,便把竹竿伸进窗户……那窗是旧式木结构,柃子很密,窗口很小,要勾出一本书来绝对不容易,往往累得两臂发麻才勾住一本。更令人丧气的是,眼看到手,又中途滑落。谢天谢地,终于拖出一本!揣到怀里,迫不及待跑回家去读。就这样,几天读一本,读完了赶紧扔回去,再勾出一本来读。对毛主席发誓,我只是偷出来读读而已,一本也没有据为己有。我清楚地记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几本经典著作,都是那段时间偷出来,半生不熟、囫囵吞枣读的。50多年过去,这个秘密从没对人说过,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好笑。

我听过说书人说书。那时候的农村,生活单调乏味,唯一的文化传播就是说书。冬天的夜晚,和小伙伴们跑到生产队的牛棚里,小板凳一坐,和大人们一起听瞎子说书,那真是神魂颠倒,如醉如痴。夏天当然是在村中的场院里了。说书的瞎子也很会来事儿,说到最紧要处立马打住,让你满脑子想着,一颗心吊着,第二天晚上还得搬个小板凳,早早来此等着。前几年看电视连续剧《大染房》,剧中有个人物叫陈六子,大字不识一筐,却世事洞明,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他自己说,所有的本事都源于小时候听说书,对他的说法我是很认同的。

我自己也说过书。从小记性好,虽然算不上过目不忘,但凡读过的书,听人家说过的书,情节总能记个八八九九,有时不免想卖弄卖弄,为此曾付出过惨痛的代价。那是读高中的时候,在校寄宿,全班40多人一个大宿舍。晚上自习后学校吹哨熄灯,年轻人睡意不浓,你逗我闹,胡吹海嗙,我便摸黑给大家说书——或《封神演义》,或《岳飞传》,或《三侠五义》、《今古奇观》……每天几回,人模人样,也是“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也是“要知如何如何,切听下回分解”,赢得不少同学喝彩。

    乐极生悲。后来不知什么人告状,校领导窗外偷听,一下被逮个正着。这还了的!传播封资修,歌颂旧王朝,向往旧社会不是?想复辟不是?不光写检查,还要大会作检讨。进步同学奋起批判,自己唯有低头诺诺。幸在学生一个,又无其他“劣迹”,也没受什么处分。40多年过去,当年的老师都已年过古稀,同学也都已花甲了。偶尔见面说起此事,很多人还说我读书多,记性好,有口才,好多故事都是从我那儿听来的,我是哭笑不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