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汪曾祺(上)

标签:
人物 |

本文摘自微信平台,作者:杨乔。原作刊发于《经济日报》。
我总觉得,与汪老一家处邻居是一种缘份。
1996年春,报社分房,我家乔迁福州馆宿舍,与汪曾祺一家正好在同一层楼,我们成了邻居。
其实,早在14年前,我就认识汪老了。
那时,我还没有调来北京,来京探亲期间,老公陪我上医院看病,一连串的排队等候,让我这个病人既烦燥又无可奈何。好在老公善解人意,让我坐在一旁看书等候。书是《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老公给我推荐了其中一篇《黄油烙饼》,看后很难过,也很压抑。书中主人公小胜子(萧胜)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下觉得,自己就是小胜子,他的奶奶就是我的外婆。自那以后,我特别喜欢看汪老的书。去书店时,只要见到有汪老的书,必买。汪老在书中曾说过:“……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燥、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汪老那平淡而精采的文字,常将我们带入那样的境界。
“文如其人”,读了文章,还想见作者。这下我们同住一层楼了,几次路过想举手敲门去看一眼我们尊敬的老先生,可又怕打扰,始终未敢。还是我在经济日报的同事、老先生之子汪朗善解人意,刚搬新居不久,汪朗就托我将报社发的5斤鸡蛋给他父母送去,我说:我不敢,汪朗咧着嘴慢悠悠地笑着说:这不是找个由头让你去见见老爷子嘛!
记得那天下班后,我提着鸡蛋,还未来得及回家,便按响了汪老家的门铃,第一次走进了405的门,第一次见到了汪老先生和老太太。我向他们自我介绍:我姓杨,住401,同汪朗在一个单位,也是朋友,以后有什么事,请不用客气,随叫随到。到了第二个月,又去问汪朗,还送不送鸡蛋呀?结果当然又是提着鸡蛋,随着405音色响亮的“咪哆咪哆”门铃声,又一次迈进了他们家门。
“一回生,二回熟”,从此,我们家同汪老一家开始有了来往。没过几天,老太太就叫老爷子画了张画给我们送来。画面是用淡墨和淡蓝、淡黄三色点染的几支古藤,仿佛在淡淡的月光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上面题字:满屋明月梨花白──国枢乔勋同志饰壁,1996年春。
没过多久,老太太又让老爷子送来一个包装十分精美的木鱼石茶杯,老先生说,用这杯子泡茶,几天不会馊……
作为家庭主妇的我,比较爱烹饪,总愿将生活中的五彩缤纷在餐桌上体现出来。正好汪老又是文坛著名的美食家,我曾看过不少他写的美食小品,既亲切又馋人!除了如法炮制,便是前去请教。一次,老公在农贸市场上见到卖大排,勾起了他对大学时清苦生活的回忆:在上海,大排叫“大扒”,老公在复旦念书时,虽说只花两毛钱就能吃一块,可也只能偶尔为之,打打牙祭。
我决定做大排,又从没做过,便去向老先生请教,老先生告诉我:大排在红烧之前,要先用酱油、葱段、姜片腌上一个小时,味就进去了。我是在上班路过他家门口时匆匆向他请教的,老先生说,我去替你买回来,在你下班之前一个小时给你腌好,回来下锅就行了。我怎么好如此打扰老人家呢?于是赶忙跑到楼下去买回一斤大排,提前腌好。
等我下班时,老先生已事先用黄酒泡了干贝,叫小阿姨小陈给我送来。老先生说,烧大排再加点黄酒干贝,更鲜。我如法炮制,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