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南》学习心得
(2023-09-27 12:10:37)
通过学习,我对计划的制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制定计划时应考虑计划是否适应幼儿的学习、生活?能否做到持续、可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以《纲要》《指南》为依据,结合本班实际把计划中的目标细化,层层落实到实处,使幼儿真正得到持续的发展。
其中,我对21条中的“试错”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在孩子出错或即将出错的时候我就会立刻化身“警察”和“法官”:你好好想想,是应该这样吗?孩子被我的突然介入弄得不知该如何回答,总是条件反射式的回答“不是”或者只是看着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后来我发现孩子实际上根本不
知道到底为什么“不是”,而且一些孩子习惯于让别人去评价或指出错误,而不是自己去思考为什么错。让孩子“试错”是因为只有自己发现了错误并理解了为什么错才知道什么是正确,老师的突然介入制止或者直接告诉答案会让孩子逐斩形成不自信或者依赖的心理。如果在活动中发现有孩子自己发现不了错误,我会引导孩子们之间相互评价,比如: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换一下,看一下小伙伴跟你做的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另外还给孩子们设定检查时间。通过这些方式减弱
了老师的监督职能,也避免了孩子每次为了得到对与错的评价直接找老师“老师我做完了,老师我做完了。”等着老师说“嗯,不错”或者“你这个做的不对”,逐渐让孩子摆脱评价只能老师说了算的误区。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基于儿童视角支持儿童,我们应给予孩子更高效的更适合的影响,学会关注孩子整个学习的过程,因此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我们要聚焦教育的过程,提高教育的质量,孩子的成长是动态化的,当然教师的成长也不例外,通过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发现幼儿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拘于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这些要点引导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善于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要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一起探讨问题,拓展问题,提出开放型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通过观察儿童,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对应孩子的发展现状并回应儿童的需要,制定下一步的教育方案。
前一篇:《小壁虎借尾巴》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