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老拿同学的东西怎么办

(2014-04-22 11:47:56)
标签:

思维

道德问题

偷东西

同学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有家长问:女儿九岁了,上小学二年级的她,总是喜欢橡皮,以前是让家里人给她买,后来不给她买了,她的文具盒里经常有别人的橡皮,问她就会说是 同学送的,一次两次三四次,回答都是一样,也被家里人打过,现在不仅继续拿像皮,还拿别人带去的钢笔,一会说是同学送的,一会儿说是捡的,可是到最后都是 以她不作声就结束,我们现在真的是一个脑袋两个大,气的她爸爸要打她,发狠要好好治一下,我觉得这也不是办法,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辅导专家一:表面看是孩子不好,实际上是家长不好,因为家长的做法等于在强化孩子的不适行为,为什么?家长的态度和言行严重伤害和刺激到孩子的 神经,让她充分体验到痛苦和恐惧,家长越禁止,孩子就越对抗,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变成一种习惯。建议:一、把责任还给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靠家长的教诲 和培养,在平时的亲子关系中,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处理问题。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拿别人东西时,智慧的家长一般会先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先 指责和惩罚,如果家长错误对待了孩子,让孩子蒙羞或受辱,那么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伤,采取对抗是一种本能的选择。所以孩子的问题,责任在家长;二、改进教 育方法。猎奇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越强调“偷”字,孩子越觉得好玩和刺激,越想重复这种不适行为,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再提“偷”字,必要时改用“拿”字,动之 以情,晓之以理,降低孩子继续不适行为的欲望,直到消失;三、学习沟通技术。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家长也不例外,只有家长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沟通的 意义不是家长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而是孩子听懂了什么,回应了什么。家长要看到孩子不适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把不适行为与正面动机区分开来,先肯定孩子的动 机,保护好孩子的情绪,再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

  辅导专家二:孩子的这种情况,如果按专业的心理分析来看,孩子应该是在1.5-3岁这个时期,在心理学上叫做“肛欲期”,就是训练孩子排大便和 控制的能力,这个时期如果过分的严厉或者过分的松懈,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在肛欲期后期,如果不恰当的度过这个阶段,则可能在后面的人生里从囤 积和收集东西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会发展出非常强的占有欲。就这一点,我觉得你不必担心,孩子的这方面需求如果不是我们大人无法承受的,适当的满足 并加以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我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很小的时候大概也是二年级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日本的动画片“神奇宝贝”,而且以收藏里面的卡通 人物为乐,只要出去看到了他所没有的,就会去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只要上新他就会买,虽然当时我没学心理学,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还是没有阻止他,并且帮 他买,他写作业是就会把那些东西摆出来很多放桌子上,而且他还会用橡皮泥去捏那些东西,捏得惟妙惟肖,他还说长大了希望到日本去工作,专门设计这些类人 物,所以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当你的孩子需要买橡皮的时候,陪孩子一块买,并可以引导孩子,“橡皮除了檫字,还有什么用啊?”之类的问题,可以帮孩子开阔思维,这叫顺势利 导。对于孩子拿别人东西,是在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以孩子自身的能力所能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拿”,我们不要把这中现象上升到成人的道德问题上,适 当的满足加引导,并且教会孩子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办,(当然这需要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温暖的环境,孩子才敢说出心声,我们也才能够了解到孩子的内心真实 想法)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相关文章:孩子偷拿家里钱怎么办

  以上内容由京翰教育一对一辅导整理编辑——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班,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