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2017-02-13 22:33: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海拾贝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
在导入环节,我先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入手,学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通过回顾之前的两篇课文《桃花心木》、《手指》用事实说道理,进而引入到今天的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明确什么是真理,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课题,再引申到课文中对观点的理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不用逐字逐句理解,而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懂的词句。比如“?”是什么,“!”是什么?教师只起一个点拨协助作用。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当场做了一个酸碱的实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激起他们的好问。另外,搜集了很多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另外在最后的实验环节中,课堂气氛本来已经达到了高潮,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可这个时候我却直接把气氛降低了。如果这个时候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说不定有些学生能解开疑问,不仅让他们尝到探索的滋味,激起了探索的兴趣,更能升华本课的主题。以后要成长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应该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