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块明朝墓志与三位名宦的那些事

(2016-01-27 09:35:07)
分类: 阅读章丘
    最近,与绣惠文朋友弥宝文交往中,偶然知道收藏颇多的他收藏着一组墓志铭,遂赶往他家中,三块碑,青石质,六十公分见方。一方篆书:明文学肖原张公暨配冯氏合葬墓志铭,一方为:明文学肖原张长公墓志铭,一方为:明张母冯氏墓志铭。志主是张家声和他的夫人冯氏。

    看似简单的一组墓志铭,却并不寻常,因为此组墓志牵扯着章丘历史上的三个著名的官吏,篆额者焦馨,作文者胡东渐,书写者谢启光。胡东渐当时任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焦馨当时任兵部车驾清吏司员外郎,谢启光当时任河南卫辉府推官。

   在章丘历史上,张家声并不是很有名声,是明万历年间的监生,曾经参加过万历年间章丘县志的编篡工作,负责文字的校对整理,但是他的墓志却得到了号称“焦兵部、胡督堂、谢尚书”三个人的联袂参与,应该是不同寻常的。

    这需要我们从志主的经历和关系方面寻找原因。墓志中介绍了张家声的家族延续情况,张家声字振先,别号肖原。祖先从河北枣强迁来,先世无考,家谱记载其始祖为从政,传到八世为張汝蕴,曾做过陕西兵备副使的張汝蕴。张家声就是張汝蕴的大儿子。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張汝蕴,字子发,号逢源。万历元年举人,八年庚辰进士,宰东安,首治滑胥巨盗,境内获安。浑河泛滥,筑土堤二十里,消除了河患。后调献县,平反冤狱,修建学校,编辑县志,任期满后考核,为京城周边地域第一,升任南京工部主事,当时王世贞为大司寇,对他的诗大加赞赏,后来因父母丧,丁忧三年,补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负责监督官粮,一尘不染,日寇侵犯朝鲜,固守备战,调运漕粮,非常出色,升任宁夏参议,后升任陕西兵备副使,上任途中以疾病归家而卒,总结自己的经验,著有《士优》《应急》两种著作刊行,著名书法家邢侗为其墓碑题铭。后来他的另一个儿子张家庆中举人,孙子张笃行中进士,一门三世双进士一个举人,可谓章丘的宦门望族。

    从家世来看,张家声出自宦门之家,名人之后,因此有当地的名人为其撰写墓志铭也就无足为怪了。

    在明朝当官为宦,主要靠科举进取,但是张家声的科举之路一直不顺。他出生于嘉靖癸亥年八月,他的母亲杨氏,在他七岁那年去世,虽年龄幼小,却知道悲痛哭泣,后来在外祖母家生活五年,这个时候張汝蕴中了举人,开始教授经传等,张家声很快就能领会,后来从举人刘文学学习,文章技艺大进,成为博士弟子员。后来,又随父亲到献县任所读书。文章得到当时督学的肯定,他写的文章被当作范文传刻,推举为第一,名满齐鲁,但是参加了七次乡试,都以落第告终,始终没有没有中举人。

    张家声可谓忠厚传家的表率,一次他的父亲有病,一个医生说只有自己才能看好此病,索要纹银二百两,张家声为了看好父亲的病如数付给,没有怨言。在家孝敬老人,照顾好他们的衣食住行。两个兄弟在县学读书,一切费用应酬,都有他办理,好让兄弟很安心读书。有一个朋友被盗,没有资金参加考试,他就筹集资金帮其参加,有个朋友死在任所,他主动帮助安葬,有的朋友孩子婚嫁缺钱,他便主动帮助筹措。他救危扶困得到大家的好评。万历庚戌年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那么,现在再回到文章开始的发问,为什么焦胡谢都参与了墓志的撰写呢?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亲戚关系或朋友关系。张家声有两个儿子。一子笃忠,娶的是谢启光的女儿,一子笃贞,娶谢孔悦的女儿。四个女儿,其中一个是鲁国春的儿子鲁永泰的媳妇,一个是焦馨的儿子焦日芬的媳妇。至此我们可知张家声与谢启光和焦馨是儿女亲家,另外,胡东渐与张家声是文朋诗友,颇多交往。一个篆额,一个撰文,一个书写,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块墓志是冯氏墓志铭,志主冯氏,叙述事迹的是他儿子笃贞。冯氏生于嘉靖乙丑年。是冯惟吉的女儿,冯惟吉,字广文,万历三十五年贡生,官泗水教谕。与張汝蕴是文友。冯氏是一个善于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贤内助。張汝蕴和他的父亲一直是以读书为业,不顾得经营家产,直到張汝蕴中进士后,家庭依然很清贫,虽然贵显,家中却没有多少佣人,在贫寒的状况下,从十七岁嫁到张家后,“穷冬凛冽,必夙夜起汲,指手之砥龟,溽暑自炊爨,突烟熏涕下承睫上”,冯氏亲自操持家务,冬天洗涮的手龟裂长茧,夏天炊烟呛的流泪,每天先给祖父母们做好饭,再给其他家人做,然后再饲喂鸡猪,忙的不可开交,从没有半句怨言。另外,冯氏对祖婆婆公公以及婆婆公公等都十分孝顺,使他们生活的很安心,“曾大母性端严,事之极恭顺,无不当”。对自己的孩子也严格管教,让他们不养成纨绔子弟的毛病。万历辛亥年七月卒,享年四十七岁。

    自古忠臣孝子,节妇孝女,得到世人的称赞,成为后人的楷模。阅读这些几百年前的文字,我的内心不禁为一个读书家庭的奋斗史所感动,也为冯氏相夫教子的事迹所感染,如果无德无才无修养,他们或许在世的时候就会被人唾弃,怎么会几百年后依然让后人所提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偶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