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良佐,一代真儒
——初读刘敏中
章丘的历史上,既可以称得上政治家,又可以被称作文学家的人不多见。细算起来,张养浩算一个,刘敏中算一个。他们都生活在元朝早中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文学上有著作传世。张养浩常常被人提起,刘敏中则不大为人熟知。实际上刘敏中的道德文章绝不亚于张养浩。当时人称刘敏中:“四代良佐,一代真儒。文章政事,炳炳在目。”
对于刘敏中,我最早的接触是很多年前读他的两首散曲小令:《【正宫】黑漆弩-村居遣兴
》。
其一: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掩白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
便宜教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
其二:吾庐却近江鸥住,更几个好事农父。对青山枕上诗成,一阵沙头风雨。酒旗只隔横塘,自过小桥沽去。
尽疏狂不怕人嫌,是我生平喜处。
仔细品味起来,作者写的闲闲淡淡,舒张有度,像闲挂在长白山腰的一抹白云,飞翔在绣江上空的一只遁世的白鹭,清新孤绝,潇潇洒洒的字里行间透出对世情的参悟,对乡村野景的皈依,重返自然的欣悦。文学造诣很深,因此,在各种元代散曲选集中,大都会有这两首小令的。刘敏中因此也就被人称为元散曲作家。
不久前,我从网上购得《刘敏中集》,这是刘敏中的诗文全集,这是今人根据流传的各种版本的《中庵集》整理而成。看着那些曾经在800多年前鲜活的文字,在今天依然灿然如新,觉着应该把他的诗文好好地阅读一番。读文先读人,我们就先从刘敏中的人生经历读起吧。
(一) 志向远大,苦学成才。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号中庵,济南章丘人。有关资料称其为章丘市绣惠镇西皋村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先代“世业儒,家范以仁俭嗣守”。祖父刘鼎曾任历城令、济南路推官等职。后归附元朝,授广威将军、益都路总判兼安慰济南淄博军民劝农吏,行左右司郎中事。其父景石,曾任济南总府、山东转运经历。
两代为官,自然是家学渊源,他父亲精通五经,良好的家庭熏陶,培养出了刘敏中的远大志向。据《元史》记载,刘敏中“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此后人所弗逮也。父奇之。乡先生杜仁杰爱其文,亟称之。敏中尝与同侪各言其志,曰: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有学问而不求人所知,有功名而不炫耀,自幼至老始终如一的恪守高尚的节操,不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年少的刘敏中的志向可见一斑。
刘敏中勤勉好学,孜孜不倦,他在《乐斋赋·序》中写道:“余年十六始志于学,求之于师,叩之于友,朝披夕诵,未尝或辍。盖有志于功名也。”从十六岁立志于学问,与师友互相砌磋,早晚用工,从不懈怠,持之以恒,苦学而精力衰,父母劝他息心养气保重身体,他依然故我,乐道不疲。
为了不让自己消磨意志,就作《励志赋》进行自我激励,他在赋的前言中写道:“余读书既冠,殊拙于生理,其于求田问舍之事,了然不知也。然给养之资,日以艰窘,恐以贫乏累其志气,乃作《励志赋》以自勉。”“愿得羽翼如云之生我身兮,余将薄六合而远飞。又欲浮灵槎于沧海兮,泛昆仑以游嬉。乘天风以越阊阖兮,访王母于瑶池。”,“盖士于世也,穷达否泰倨能极兮,姑俯仰而随宜。幸孔门之可以依倚兮,聊颜曾以栖迟。”看开浮沉荣辱,随遇而安,以颜曾为楷模,弘扬孔子的学说,这是刘敏中的迥异常人的志向。
对于他的读书生活,刘敏中在《自述》中这样写道:“十年萤雪掩柴扉,万里风尘一步衣。贫乏只知黄卷乐,夜游转觉赤心希。湖光澄净函清汉,山气空濛媚夕晖。俯仰茅堂足真意,出门我亦竟安归。”安贫乐道,一心向学,清雅贤士的胸襟溢于言表。
远大的志向,勤奋努力,使刘敏中才华横溢,得到了著名文人杜仁杰的赏识,也为他走向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二)为官清肃,敢言直谏。刘敏中的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最初刘敏中走向仕途,是因为学业有成,被地方推举为中书省掾,至元十一年,由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当时权臣桑哥秉政,敏中便行事自己的权利进行弹劾,但是没有得到批准,就辞职回家。后来被重新任用为御史台都事。当时,同事王约因为上书言事,被罢官。刘敏中便称病不出。上司让他办事,他便说:王约上书没有什么罪过,而被罢免,我不能阻止,因此我也有罪过。上司便任命他为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大德七年,他奉旨诏宣抚使巡行诸道,敏中出使辽东、山北诸郡,对守恃贵幸暴横的官吏,一一绳之以法;锦州水灾,立即用军粮对百姓进行了赈济。大德九年,召为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对政治不无补益。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刘敏中是践行了他少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的,对朝庭忠勇可嘉,对百姓广施恩惠,处处显示了一个儒者为政的气节和风骨。也难怪,他死后被朝廷封赠为齐国公。
(三)才情俊逸,发为文章。刘敏中少年时在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便开始了他的诗词创作,“既冠,学富而词益工,乡先生杜仲梁每称为词伯”。得到在文坛颇富声望的杜仁杰的首肯。杜仁杰(约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夫”也作“甫”),又号止轩。济南长清
(今属山东济南市)人。元代散曲家。《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走上仕途以后,也没有放弃他的诗词创作,虽大都是应酬之作,多有惊人之语,特别是赋闲在家之时,写了大量的闲适诗词,歌颂家乡的山河,抒发自己的抱负,时人称“其文礼备辞明,不为奇涩语,其诗清婉,可追配唐贤。”他的诗文结集为《中庵集》,有元刻本,一直流传至今,今人增补为《刘敏中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中庵集》“是集之存,并可订史传之讹异,不徒贵其文章矣”。道出了刘敏中诗文的史料价值。对其诗文如是评价:“其诗文率平正通达,无钩章棘句之习,在元人中亦元明善、马祖常之亚。”元明善、马祖常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将刘敏中与他们并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刘敏中的著作集中在《刘敏中集》里,碑记三卷,碑铭墓志八卷,序两卷,铭赞颂一卷,表册奏一卷,经疑策问杂著一卷,诗赋七卷,乐府(词)两卷,另有集外文和诗词各一。刘敏中的这些诗词文赋成为了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江山依旧,斯人已逝。八百年后,当我们再捧读乡贤刘敏中的诗文,应当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感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