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强势回归 借移动互联网转型
					
											标签:
																				
                            it杂谈 | 
					
http://s15/mw690/b53229begcd4345ba550e&690借移动互联网转型"  TITLE="微软强势回归 
科技说最近很忙,也很烦,粉丝越来越多,一帮资深的科技爱好者对栏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我们开始搜罗各种各样的资料,第五期先为大家提供一顿大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老朋友微软最近也很忙,上周刚正式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对于微软,大家都太熟悉了,每天启动电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微软Windows开机界面,进入菜单,都是Windows系统的各种软件,科技说现在也是在用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为大家码字。
你可以没有一部时髦的iPhone,因为你还可以选择诺基亚、三星,但你不能没有微软,因为她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暂时还没有别的产品可以取代。
近几年来,随着微软股价的一蹶不振,唱衰微软的声音一直不断。各大调研机构的数据也在忙着找论据,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货数量超越传统PC的时间点被预定在2013年,如果下下个月的世界末日没有毁灭地球,我们还是有机会来验证这个预测是否靠谱。
作为PC行业的带头大哥,微软在时代大潮中受牵连最大,被否定的次数也最多,但科技说仔细端详,发现微软不但不会死,相反还会强势反弹,重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微软借势转型,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崛起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被推上前台,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受益于这股潮流,苹果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而微软操作系统占全球终端设备(包括PC、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市场份额据统计也已降至三成。看起来似乎大势已去,但我们不要忽视数据背后的故事。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已超过10亿,但相对于总人口数,这个比例并不高,智能手机远未普及,还有远超过10亿的人在使用功能手机,这些换机需求以及新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足以支撑又一个比肩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机巨头。而微软恰好在这个爆发期之前想明白了,开始发力智能手机。从Windows 
再来看下Windows 
微软Windows 
相信良好的办公和交互性能再加上实体键盘,Windows平板肯定会赢得很多朋友的亲睐。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两大领域,微软是起晚了,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情况不在少数,不少先锋公司都成了铺路石,现在又有谁还会记起Sun、网景和Digg呢?
苹果做手机也才5年,老前辈诺基亚现在却半死不活,所以时间早不如时间巧。对于微软而言,更是如此。
2、传统PC领域独孤求败,用户忠诚度高
微软在传统PC领域的地位无需多言,除了苹果的Mac系列,几乎其他所有的电脑都在使用Windows系统,中国用户更是对盗版的Windows 
用户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变很难,特别是在办公室里,你可以没有iPhone,没有iPad,但如果没有一台预装Windows系统的电脑,你基本上是寸步难行。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还可以选择Mac,但高昂的价格注定苹果的PC产品无法进入寻常百姓家,更别说是办公室了。另外在应用程序的数量上,Windows也拉开竞争对手好几条街的距离。
一句话,Mac只是小众产品,Windows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在今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持续。
这就是微软的优势,凭借基数庞大的用户群,再加上日积月累浩如烟海的应用软件,使绝大多数人离不开她这个平台。这种用户忠诚度是很可怕的,因为你真的没有别的选择。
伴随着软件正版化以及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微软将迎来一波丰收潮。除了现金收益外,微软还可以在Windows这个平台上推广各种服务,Office办公软件、IE浏览器、Bing搜索引擎等等,都因为寄生Windows成长为行业巨头,如果微软趁势再推出什么拳头产品,笔者丝毫不感到奇怪。
很多企业多年以后突然消失了,因为用户习惯早已发生改变,但企业还站在原地。微软觉醒的够早,所以有理由活下去,并重掌霸权。
3、多元化发展亮点多
许多人对微软的印象是一家软件巨头,但其实微软不光有软件,还有硬件。除了上面提到的Surface平板电脑,微软深耕多年的Xbox游戏机和Kinect体感设备一直站在游戏硬件市场的最前沿,并成功收获一大批忠实粉丝。微软2011年耗资85亿美元收购的互联网电话运营商Skype用户也已超过2.8亿,可以说在互联网电话这个领域,微软是一个绝对的巨头。
再算上IE、Bing等在线工具,以及新发布的Windows 
多元化发展是很多大公司的不二选择,微软已经有良好的基础,也终将迎来收获期。
笔者为微软大唱赞歌,并罗列理由三大条,不知道是否可以说服诸位。我相信,反对意见肯定远超三条,如果各位大牛愿意赐教,请用各种方式告知科技说。
如果对科技说有兴趣,可以订阅我们的微博:http://weibo.com/kejishuo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