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2014-07-01 15:04:04)
标签:
股票实验密度板书物质 |
分类: 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科学探究 |
教学活动 |
媒体选择 |
目标达成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引 |
演示实验 |
观察实验 与 交流思考 |
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 1.同种物质,同体积时质量相同吗?(演示实验)
2. 3.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质量会相同吗? |
实验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物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新课内容 |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
提出问题 |
同种物质,体积与质量是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从“正比”与“反比”方面思考。 |
板书 |
反复观察,思考原因,尝试得出结论 |
猜想与假设 |
同种物质,体积与质量是正比关系。 |
举例: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增加到原来的2倍,那么就可以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
板书 |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同种物质,体积与质量是正比关系 |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根据现有器材简单设计实验:突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的设计。 |
引导学生讨论用刻度尺间接测出固体体积的方法和计算公式.并设计记录表 |
实验器材 |
学生熟悉设计实验的两个关键点,学习测固体体积的一种方法. |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1.分工合作按设定步骤实验.
2.注意数据记录的有序准确。 |
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上减小误差,如用小刀切割土豆时注意把握刀位. |
实验 |
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反复实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减小误差和纠正错误 |
||
分析与论证 |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并进一步确定m—V的正比关系。 |
通过课件演示如何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 |
课件 |
引导学生突破出现按点连线的情况。以课件示范如何确定误差与错误以及作图方法。 |
||
小组评估 |
1.实验中出现误差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减小误差? 2.你在小组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你对探究活动作出了哪些贡献? |
提供评估建议,提高评估的效率。 |
实验 |
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
||
密度概念及公式单位 |
提出问题 |
1.各组分别计算每组数据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
如果是其它物质,这种比值会跟本组物质的一样吗? |
|
分析,比较,思考 |
|
交流与合作 |
与其他组的不同物质算出的比值交流比较。 |
引导学生从本组走出去与其他小组交流实验成果。 |
|
学会交流、沟通。 |
||
分析与论证 |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
抽出几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与图像和比值计算结果作进一步的阐述。 |
|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
||
|
观看板书内容,回顾前面比值的不变性,理解密度的概念. |
得出密度的概念。指出“比值定义法” |
板书 |
理解“比值定义法”. |
||
|
1.密度=_______
|
1.引导学生用等式来理解密度概念
2.强调复合单位的读法和写法 3.注意两个密度单位的关系 |
板书 |
学习用公式表达物理意义的一种方法. |
||
交流与合作 |
阅读密度表解决下列问题:(1)从三个表中你能发现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数值上有什么关系? |
2.明确密度的物理意义。 3.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出要点。 |
板书 |
|
||
密度知识的应用 |
分析与归纳 |
1.阅读课文例题并归纳出解密度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
1.提醒学生抓住解题的整体思路和归纳出解题方法.
2.板书出规范解题的注意问题。 |
阅读板书 |
学习从例题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
|
根据例题的思路和解题步骤与方法完成课后练习1. 2题。──每题让一学生在黑板解答。 |
1.指导学生练习---加强巡视指导。2.注意体积单位换算──在讲评作业时突出:m3;dm3──L,cm3──mL |
练习板书 |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并能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
||
巩固新课 |
密度及应用 |
评估 |
1.对练习作点评,发现独特解法或需改进之处。 2.自己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和解题步骤与思路及注意问题。 |
肯定解题中出现的闪光点。 |
|
学习通过评估改进学习方法,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
布置作业 |
动手动脑学物理 |
交流与合作、评估
|
1.课后第2题。
|
1.指导科代表分组。
|
板书
|
点评:1.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合作能力。 |
自选两道有关密度计算题。 |
提示题目应适合自己能力提高和巩固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