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第一、二章)

(2013-01-29 09:50:59)
分类: 2013年读书笔记交流

读书笔记

                   随意

书名: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

作者:闫学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2006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出版有:《牵到河边的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负语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钱梦龙作序)

闫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zyx1029

闫学的邮箱yx1029@163.com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一辑  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一、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在不逼迫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自己用雪擦拭身体,也可以请同伴帮忙。

案例一:请成绩一般的孩子为成绩很差的孩子补课:当少年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精神美的一部分之后,他才真正开始了自我教育。

案例二:高年级孩子送低年级孩子回家。警惕:班上监督机制的负面影响。

二、将玫瑰赠与别人

教育目的:利他主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不能忍受别人的满分的孩子。解决宗旨:班主任要让处在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引以为傲的东西。具体办法:精神财富的交流:我为集体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别人身上体会到了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从而为自己自豪。

三、教学生约束自己

教育目的: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愿望。教育的本质:以明智的意志治理意志薄弱、经验缺乏、感情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为了一个孩子放弃一次集体旅行。对于这一个孩子,避免了她的孤独;对于其他孩子,锻炼了他们高尚的心态与极大的勇气。

案例一:第16页。 秦老师如何与一个打架的孩子谈话的过程,发人深省。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育目的:培养孩子细腻、敏锐的情感

案例一:老师的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帮周老师看病时,装作不认识她

案例二:一个以自己父亲是鞋匠的女孩不请父亲来开家长会

教育方法:文学作品《为什么爷爷奶奶掉眼泪》《对人的思考》

五、培养学生的精神里力量

教育目的:让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力量产生惊奇感,勉励他们去做似乎难以做到的事。

案例一:老师勉励一个学生逐步超过自己跑步对手

苏霍姆林斯基的办法:带领孩子们去远足:12公里

六、培养对他人的义务与责任感

教育目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案例一:老师转变一个自私学生为班级做好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办法:带领孩子们去远足:12公里

 

 

第二辑  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

一、怎样批评学生

批评什么?——只有利己主义和对他人的冷漠态度。

老师在批评上容易犯的错误:看不到真正需要批评、责备的东西,反而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不清。

案例一:一位教师对淘气的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启示:作为教师,永远要知道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啊!这样就会少一分焦虑,多一份宽容。

怎样批评:

*         谴责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有强大的力量,要避免对学生进行集体责备。所以,不要因为一个孩子的过错就去对全班孩子批评,盲目地以为这样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育的无知。(苏霍姆林斯基语)第41页的详细分析很有道理。

*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尽可能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不宜通过集体训诫的方式进行。

*         惩罚、批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反思。不是一种结果,应该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

 

二、怎样表扬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一个经常受表扬的孩子在家里冷漠地对待亲人,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也没有一点悲伤。这是因为他长期在学校受到表扬、发荣誉证书引起的。启示:不能让孩子只是希望得到表扬能够才做好事,那会引发虚荣心,做给别人看。

案例一:女儿给乞丐一毛钱时,乞丐嘟囔一声:“小气!”这完全出乎我和女儿的意外:善意不一定能获得善意,做好事获得的不一定都是表扬和感激。(我和女儿的对话很精彩:第44页不要为了别人的误解伤害自己)

*         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孩子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孩子把做美好的事情看作是应该的。

*         做好事是心中那份善意的自然流露,做了好事内心会体验到一种愉悦与满足,而不是出于对赞扬与感谢的需求,是一个人基本的做人原则。

*         苏霍姆林斯基:慷慨与无私无论以什么方式呈现,都不应该去奖赏。

*         举例:助学者与被助学者的不和谐:要求定期写信汇报等,会使被助学者产生“欠债”的感觉。不要让他知道是哪位好心人,要让他知道是社会的某个慈善组织。这样,他就会把爱回报给社会。

 

三、怎样评价学生

*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某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

*         苏霍姆林斯基:不要过分看重分数的高低,要积极投身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有自己喜爱的领域,并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具体方法见:第49——50页)

*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个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过程: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妇女的尊重:男人应该是意识到女人的艰难,有责任帮助女人减少这种艰难。“对待女人的态度,一般就是衡量一个男人的道德尺子”

 

四、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

*         苏霍姆林斯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会越大

*         案例一:老师教育一个骂人的男孩子,最后看准孩子的兴趣,让他帮老师做事

*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走进孩子,了解她,有效果,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教育他,要千方百计地与孩子建立共同的兴趣,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一隅

 

五、公正会使心灵变得高尚

*         案例一:老师取消了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的评优资格,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有一次没穿校服。这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公正,因为他不是有意不穿校服的。而这件事,对其他孩子看来,恰恰是一种公平。

*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公正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中的另一种不公正表现:对无所事事、懒惰和任性采取放纵的态度

 

六、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         苏霍姆林斯基:孩子是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对于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以及每一个在他身边出现的人,他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

*         教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做法:把自己的教育观察记在本子上

*         案例一:青年教师简单处理孩子不做作业的问题:补上,不让参加体育活动等。孩子觉得已经为不做作业付出了代价,所以索性什么也不干了。教师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塑造”自己,也就是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         尝试用童话打动孩子的心灵。

*         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说到底就是一种理解,一种人性的宽容,更是一个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善意与慈悲。

 

七、用童心筑上护栏

*         要给那些困难生筑起一道心灵的护栏,不能埋怨他们“拖了班级的后退”。要一直站在孩子这一边。

*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为一位坐牢的父亲当众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让这个孩子避免了羞耻。(米加的爸爸去监狱安装玻璃了~~~,令人感动呢~~~)因为他认为: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教育首先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孩子的毛病,要尽可能地让知道的人少一些,要让集体甚至一无所知,这只会有好处。

*         案例一:老师巧妙地生成是自己拿了孩子的笔,不是班上的孩子偷的,巧妙地保护了一个有无意中犯错、有忏悔之心的孩子的心灵。

*         苏霍姆林斯基:对偷窃行为的处理:(1)教育他把偷来的东西想办法返还(2)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个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向他人奉献自己的劳动成果,从中感受风险的幸福和快乐(3)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