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第一、二章)
| 分类: 2013年读书笔记交流 |
读书笔记
书名: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
作者:闫学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2006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出版有:《牵到河边的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负语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钱梦龙作序)
闫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zyx1029
闫学的邮箱:yx1029@163.com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一辑
一、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在不逼迫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自己用雪擦拭身体,也可以请同伴帮忙。
案例一:请成绩一般的孩子为成绩很差的孩子补课:当少年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精神美的一部分之后,他才真正开始了自我教育。
案例二:高年级孩子送低年级孩子回家。警惕:班上监督机制的负面影响。
二、将玫瑰赠与别人
教育目的:利他主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不能忍受别人的满分的孩子。解决宗旨:班主任要让处在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引以为傲的东西。具体办法:精神财富的交流:我为集体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别人身上体会到了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从而为自己自豪。
三、教学生约束自己
教育目的: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愿望。教育的本质:以明智的意志治理意志薄弱、经验缺乏、感情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为了一个孩子放弃一次集体旅行。对于这一个孩子,避免了她的孤独;对于其他孩子,锻炼了他们高尚的心态与极大的勇气。
案例一:第16页。 秦老师如何与一个打架的孩子谈话的过程,发人深省。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育目的:培养孩子细腻、敏锐的情感
案例一:周老师的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帮周老师看病时,装作不认识她
案例二:一个以自己父亲是鞋匠的女孩不请父亲来开家长会
教育方法:文学作品《为什么爷爷奶奶掉眼泪》《对人的思考》
五、培养学生的精神里力量
教育目的:让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力量产生惊奇感,勉励他们去做似乎难以做到的事。
案例一:李老师勉励一个学生逐步超过自己跑步对手
苏霍姆林斯基的办法:带领孩子们去远足:12公里
六、培养对他人的义务与责任感
教育目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案例一:齐老师转变一个自私学生为班级做好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办法:带领孩子们去远足:12公里
第二辑
一、怎样批评学生
批评什么?——只有利己主义和对他人的冷漠态度。
老师在批评上容易犯的错误:看不到真正需要批评、责备的东西,反而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不清。
案例一:一位教师对淘气的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启示:作为教师,永远要知道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啊!这样就会少一分焦虑,多一份宽容。
怎样批评:
二、怎样表扬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一个经常受表扬的孩子在家里冷漠地对待亲人,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也没有一点悲伤。这是因为他长期在学校受到表扬、发荣誉证书引起的。启示:不能让孩子只是希望得到表扬能够才做好事,那会引发虚荣心,做给别人看。
案例一:女儿给乞丐一毛钱时,乞丐嘟囔一声:“小气!”这完全出乎我和女儿的意外:善意不一定能获得善意,做好事获得的不一定都是表扬和感激。(我和女儿的对话很精彩:第44页不要为了别人的误解伤害自己)
三、怎样评价学生
四、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
五、公正会使心灵变得高尚
六、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七、用童心筑上护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