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闽南“七娘妈生”画说

标签:
杂谈 |
http://s7/mw690/003jc0dwzy7dLqGzHZI26&690
有着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闽南泉州,在过传统民俗节日上也特别浓厚,七夕节在闽南叫“七娘妈生”,其过法也有别于其他地方,在闽南乡下依然保留着民俗节日的传统信仰,喜欢画画的我从小生长于乡里于民俗节日中染大,不同的节日时常能听到大人们讲述动人的神话传说,七夕“七娘妈生”便是之一,随着年龄阅历的成长,小时候熏染的民俗知识和后来读些与节日有关的诗词,顿时一份美好在心头,也成了我想表达民俗节日画的冲动,在画前我认真请教乡里有信仰的老人收集材料,这幅“七娘妈生”画收集了大闽南地区各个地方的习俗信仰风物,我用中国画写意手法来表达,以金石书法笔意取其高古拙朴,来对画这美丽古老的神话传说,生拙天趣的画面是我一向的追求,再加以碑版厚重的线质来压住这民俗色彩,使之尽量让画面艳而不俗,再来画前知识的修养气息能使画里带有仙气,这种气息条件完全要个人对佳节虔诚的信仰才能传达出来,这样因画里有意境才不会流于工匠气.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当代还称之为“中国情人节”。闽南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民间习俗长久流传不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七夕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
http://s14/mw690/003jc0dwzy7dLkhBfbf9d&690
有关七夕的传说,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传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人们传说中的织女系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民间习惯称之为“七仙女”。可是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http://s15/mw690/003jc0dwzy7dLkkHMxU9e&690
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这一民俗相沿成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http://s16/mw690/003jc0dwzy7dLkhPOB9ff&690
按照传统习俗,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因而都与“七”有关。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 鸡酒油饭、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为数。另外,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观。据说,七娘亭的流传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陈设花果……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许源自于此。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个地域的习俗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从中却可窥见、探索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并由此看出闽南劳动妇女对子女所寄予的厚爱和美好愿望。
http://s1/mw690/003jc0dwzy7dLkiyYuY40&690
另外,关于“七夕”的传说,闽南还有其精彩的说法。按照闽南地区的传说,当年天帝盛怒于七仙女与董永成婚,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后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命喜鹊把天帝这一命令传给他俩,不意喜鹊不知是急了呢,还是嘴钝舌笨,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虽然喜鹊报错喜,消息误传,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能再改,于是罚喜鹊每年“七夕”为牛郎织女搭桥。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见不到喜鹊的影子,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头部皆秃顶,那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间还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
http://s5/mw690/003jc0dwzy7dLkikxX614&690
这画里是时令瓜果寿桃
http://s7/mw690/003jc0dwzy7dLkkfBBQ46&690
你看这是闽南特色小吃糕点,有蒸糕、红双喜朱包和龟粿、都是美好的祝愿.
http://s9/mw690/003jc0dwzy7dLki5jMkb8&690
这盘芋头意护儿护孙.
http://s7/mw690/003jc0dwzy7dLkjNobQa6&690
做生日少不了面线和鸡蛋哈.
http://s16/mw690/003jc0dwzy7dLkloc59bf&690
这是七娘轿(七乘)与鸡酒油饭.
http://s9/mw690/003jc0dwzy7dLkWIazCc8&690
闽南特有的金纸平安发财.
http://s3/mw690/003jc0dwzy7dLklPDXQ92&690
七娘神燈在烟中传仙意.
http://s13/mw690/003jc0dwzy7dLqM0Ehudc&690
这是15版七夕节时所画,画中题:上联:两地相隔、往日牛郎常试泪,下联:七夕已至、今宵织女要停工。
有着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闽南泉州,在过传统民俗节日上也特别浓厚,七夕节在闽南叫“七娘妈生”,其过法也有别于其他地方,在闽南乡下依然保留着民俗节日的传统信仰,喜欢画画的我从小生长于乡里于民俗节日中染大,不同的节日时常能听到大人们讲述动人的神话传说,七夕“七娘妈生”便是之一,随着年龄阅历的成长,小时候熏染的民俗知识和后来读些与节日有关的诗词,顿时一份美好在心头,也成了我想表达民俗节日画的冲动,在画前我认真请教乡里有信仰的老人收集材料,这幅“七娘妈生”画收集了大闽南地区各个地方的习俗信仰风物,我用中国画写意手法来表达,以金石书法笔意取其高古拙朴,来对画这美丽古老的神话传说,生拙天趣的画面是我一向的追求,再加以碑版厚重的线质来压住这民俗色彩,使之尽量让画面艳而不俗,再来画前知识的修养气息能使画里带有仙气,这种气息条件完全要个人对佳节虔诚的信仰才能传达出来,这样因画里有意境才不会流于工匠气.
画中录宋人秦观《鹊桥仙》词一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并录:《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史料于画中供赏读。
http://s14/mw690/003jc0dwzy7dLkhBfbf9d&690
有关七夕的传说,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传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人们传说中的织女系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民间习惯称之为“七仙女”。可是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http://s15/mw690/003jc0dwzy7dLkkHMxU9e&690
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这一民俗相沿成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http://s16/mw690/003jc0dwzy7dLkhPOB9ff&690
http://s1/mw690/003jc0dwzy7dLkiyYuY40&690
http://s5/mw690/003jc0dwzy7dLkikxX614&690
这画里是时令瓜果寿桃
http://s7/mw690/003jc0dwzy7dLkkfBBQ46&690
你看这是闽南特色小吃糕点,有蒸糕、红双喜朱包和龟粿、都是美好的祝愿.
http://s9/mw690/003jc0dwzy7dLki5jMkb8&690
这盘芋头意护儿护孙.
http://s7/mw690/003jc0dwzy7dLkjNobQa6&690
做生日少不了面线和鸡蛋哈.
http://s16/mw690/003jc0dwzy7dLkloc59bf&690
这是七娘轿(七乘)与鸡酒油饭.
http://s9/mw690/003jc0dwzy7dLkWIazCc8&690
闽南特有的金纸平安发财.
http://s3/mw690/003jc0dwzy7dLklPDXQ92&690
七娘神燈在烟中传仙意.
http://s13/mw690/003jc0dwzy7dLqM0Ehudc&690
这是15版七夕节时所画,画中题:上联:两地相隔、往日牛郎常试泪,下联:七夕已至、今宵织女要停工。
这是泉州版的七夕情人节,画中一对青年男女在泉州古城西街楼上,遥望远方,东西塔是她们心灵港湾的航标!
http://s16/mw690/003jc0dwzy7dLkfTbfpdf&690
http://s3/mw690/003jc0dwzy7dLkgHRse12&690
作者:吴尚源,生于80后,福建省南安市诗山镇鳌峰村人,早年问学于鳌峰小学和联星中学,美术于1998至2004年先后就读于东凤美术学校与泉州师范学院,现为泉州鲤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凤凰书画网版主,画作发表于各种书刊杂志及入选画展与电视广播台等报道.
http://s16/mw690/003jc0dwzy7dLkfTbfpdf&690
http://s3/mw690/003jc0dwzy7dLkgHRse12&690
作者:吴尚源,生于80后,福建省南安市诗山镇鳌峰村人,早年问学于鳌峰小学和联星中学,美术于1998至2004年先后就读于东凤美术学校与泉州师范学院,现为泉州鲤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凤凰书画网版主,画作发表于各种书刊杂志及入选画展与电视广播台等报道.
后一篇:泉州海丝申遗十六景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