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在《识别风险》一文中指出:“所谓的质量不过是为资产所付出的价格问题”。这句话很拗口,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才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霍华德说的是啥意思。
比如,土豆是一种很普通的蔬菜,但如果张三能用比别人便宜1倍的价格进货,并和别人以相同的价格在菜市场里卖出,那么他会比别人多赚1倍的钱。此时,别人眼里很一般的资产就是张三的优质资产。也就是说,张三利用平庸的资产做了一笔好交易。
相反,李四认为土豆是很一般的资产,倒腾土豆赚不了大钱。去年,他看到别人倒腾大蒜发了大财,认为这是一门好生意,所以就进了很多大蒜,希望大赚一笔。不料风云突变,今年上半年大蒜价格暴跌,李四亏得裤衩都没了。此时,对于别人来说是优质资产的大蒜,就成了李四的不良资产,他做了一笔失败的交易。
所以,霍华德总结道:“好资产不等于好交易,关键看付出的价格。”霍华德的这一观点对我影响极深,也促成了我投资方式的转变。那就是:如果优质的资产不便宜,何不以低廉的价格买一些“平庸”的资产呢?
上一篇博文发表后,有一位网友提出了他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买得好”与“买好的”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不应割裂开来。三好生原则本身就是“买得好”与“买好的”的结合。由于回复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所以在这篇博文里一并回复。
首先,我承认:在泥沙俱下的大熊市里,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下半年、2015年下半年的崩盘和2016年初的熔断时期,格力、茅台这些好公司出现了以好价格买入的良机。此时,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呈现出了完美的统一。
但是,毕竟这样的机会数年才能出现一次,大多数时间是很难遇到的。比如,即使像现在这样的熊市,整体市场的估值很低了,但白酒医药食品饮料中的许多股票,从PE*PB和股息率的角度来看,并不便宜,尽管它们的确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核心资产。另外,几年不做一笔交易,如如不动,也不是普通人性所能企及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买得好”与“买好的(三好生原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市场观。
秉持“买得好”的投资者是全市场的视野。不管是什么行业、板块,只要符合“以0.4美元买1元的价值”的标准,就可以买入。与质量相比,他们更关心的是价格是否足够便宜。这有点像普通人家的消费,买便宜的菜,能吃就行;买便宜的衣服,能穿就行,对品质、品位的考虑是第二位的。另外,“买得好”的投资者心目中的企业价值主要是指企业的当前价值、有形价值。对于未来价值、无形价值只是给予保守的估计,或者,甚至干脆忽略,把水份挤干。
相反,奉行“买好的(三好生原则)”的投资者,实行的是“定向选择”。他们有点像富贵人家,要吃有营养的食品,要穿名牌衣服,他们关注的首先是品质,然后才是价格。但是,“定向选择”的思路势必会引导投资者把目光聚集到数量相当有限的行业和公司。这对巴菲特和芒格来说木有问题。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来说,问题就复杂多了。因为他们往往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期为优质企业的内在价值引入了太多的未来预期,对企业的无形价值和美好前景付出了太高的溢价,从而推高了优质资产的股价,这使得好价格买入成为一句空话。 为了自圆其说,人们不得不用动态市盈率取代了静态市盈率,玩儿起了降估值的游戏。
霍华德对于美国上世纪漂亮50泡沫的破裂的解释颇具新意。他认为:漂亮50泡沫的形成和破裂源于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风险与否的决定因素是质量而不是价格。”人们把好的资产当成好的交易了。但是,好的资产可能亏钱,不好的资产可能会赚钱。
我觉得这对于我们这些个人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接受着“玫瑰派”的价值投资理念:伟大的公司是可以穿越牛熊的,是可以屡创新高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质量比价格可以为投资人提供更高的安全边际。无论价格高低,只要你买入的是优质资产,就可以抵御市场的风险。
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说说在2007年大牛市里买入中国平安、招商银行这些优质资产的投资人是如何熬过了10年才回本的呢?
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美国版的漂亮50,还是中国版的漂亮50,如果不崩紧风险意识这根弦儿,在高位买入,泡沫破裂之后,再优秀的资产过后都是一地鸡毛。老板电器是去年最受追捧的的“核心资产”之一,今年已经下跌57%了,教训不深刻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