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买好的”即购买三好生的思路:选择经营好生意的好公司,然后以好的价格买入。也就是李剑等“价值”大咖推出的“先定性、后定量”的投资方式。
这是一种自上往下的分析方法,从本质上讲,这种方法是成长投资法或质量投资法,需要极高的商业洞察力和趋势判断力以及足够好的运气,需要宏观、中观、微观每个分析环节都按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预期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使用这种方法的人需要早期潜伏,潜伏得越早,获利就越大,进入的越晚,风险就越高。比如10年前买入茅台的人,现在都是富翁了,但是相信但玫瑰“茅台越涨越便宜”、因而在800元兴冲冲买入的人,可能就要过一段“负翁”的日子了,尽管茅台是一家好企业。
在学习价值投资的头5年里,我采用的基本就是这种方法。但自从2012开始接触到了格雷厄姆、卡拉曼、施洛斯、霍华德等人的投资理念后,逐渐转向了“先定量后定性(定量为必要条件、定性为充分条件)”的轨道上了,更偏向于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的顺序大致为:估值(PE*PB)、股息率、历史价位、公司质地。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只需要几个数量化指标和简约的企业分析即可,非常适合没有商业经历的普通投资者、上班一族。
优秀的公司并不难找,商业评论家、基金经理、券商分析师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比如格力电器、贵州茅台、云南白药都是每个行业的、久经考验的佼佼者。但是市场公认的好公司通常不便宜,要等到一个好价格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下一轮熊市,或者天空中飞来一只黑天鹅。这对投资者的耐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那么,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可不可以干点其它的事? 毕竟并非每个人都具备“入定老僧”的心理素质,毕竟在那些大众并不看好的平庸股中可能存在着潜在的获利机会。
如果说挑选好行业、好公司并不是一件难事的话,那么,什么是好价格这个问题对普通投资者确确实实带来了不小的困惑。不同的估值方法可能给出的股价相差一倍,尤其是在牛市环境下或企业蓬勃向上的时候,乐观的预期可以把公司的股价顶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比如今年的吃药喝酒食品饮料行情。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就不要奢望自己不会受到这种乐观情绪的传染。
在“强者恒强论”者的眼里,优秀的公司似乎永远会优秀下去。我不否认在A股市场里一定会有少数这样的公司可以穿越牛熊,青春永驻。但是大多数优秀的公司或看似优秀的公司必将经历盛极而衰的过程。佛山照明、长虹电器、獐子岛、苏宁电器、盐湖股份、云天化等等,在10余年前都是被私募大神奉为价值标杆或现金奶牛的优秀企业,10年过去了,现在的“封神榜”上你还能找到它们的名字么?
相反,大众眼里的平庸的公司可能会经历否极泰来的转变。平庸的公司的股票一般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的。之所以低廉,有的是受行业所困,有的是公司面临暂时的困境。比如环保压力(晨鸣纸业),比如业绩大幅下滑(长安汽车),比如大股东的问题(梅花生物),还有并购重组失败(哈药股份),等等。但是,只要这些公司死不了,市场担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业绩得以改善,大众的情绪由悲观转向乐观,那么投资者就会享受到美妙的戴维斯双击。
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大众眼里的平庸公司,与目前价值投资圈的主流观点是背道而驰的,也与大部分人的投资方向相悖。不但需要承受质疑甚至冷嘲热讽,还要坦然接受买入后股价继续下跌的现实。光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还不够,你需要为这些平庸股设定更高的安全边际(即更低的PE*PB);需要足够高的股息作为风险补偿以度过灾年;需要充分地分散在多个行业;尽量挑选与国计民生(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要有充沛的现金储备,以便在下跌的过程中买入更多的便宜货。所以说,虽然道很重要,但术亦不可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