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冀“乌鸡变凤凰”的投资不是价值投资

(2016-08-25 08:25:06)
标签:

价值投资

巴菲特

广誉元

价格

股票

有些私募经理经常鼓吹这样的观点:某公司的产品有几百年的历史,是皇家贡品,家喻户晓,毛利率高,ROE高,所以应该购买它的股票。我认为这是一种奇妙但又荒唐的逻辑。对于新股民来说,是可以接受这种笨拙的方法的,因为他不选择优质公司的股票,就必然会莽撞地捡回一些劣质公司的股票。但是对于资深的机构投资人,他有能力挑选出一些质优价廉的股票,并在众人纷纷抛弃的时候果断买入。

这就像买家电一样,普通消费者应该花2000元购买一件知名品牌的冰箱,而不是花1000元购买一家非知名企业生产的冰箱。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电器工程师,如果他知道这家非知名企业生产的冰箱使用的压缩机和前者一样,质量也很好,只是名气小而差了1000元的话,那么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市场监管者多年来一直希望机构投资者成为价值投资的引航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科班出身的金融从业者非但没有成为价值投资的楷模,反而几乎清一色的变成了趋势投资者、前景投资者。更要命的是,他们把充满浓郁的投机色彩的趋势投资、前景投资诠释为正宗的价值投资,并以中国的巴菲特自居,这对于监管者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和嘲弄。

中道巴菲特的创始人陈理先生多次调研广誉元这家企业,说这家企业的价格与价值相比,具有瀑布般的安全边际。我就纳了闷了,600余倍的市盈率,还具有瀑布般的安全边际?

陈先生寄希望于广誉元上演“乌鸡变凤凰“的神话,但他恰恰忘记了他的偶像是非常不赞成这种投资方法的。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就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他说,这些年来他大约接触了几十个产业中的几百家所谓具备咸鱼翻身可能性的上市公司。可是,无论他是作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长期的跟踪发现,除了极少数公司确实能够咸鱼翻身,绝大多数咸鱼依然只是一条咸鱼

我在雪球网上看到陈理先生的一篇访谈录,他说他曾经在众人不看好长虹的时候逆向投资狂赚数十倍。但是看了他2010年左右发行的3只产品后令人唏嘘不已,其5年业绩竟然还跑不过银行存款,其中一支不知为啥中途还清了盘。他在长虹身上的英明神武哪儿去了?

像陈理先生这样的私募经理不少,他们在2007年之前依靠“发掘”出格力、茅台、长虹这样的大牛股而声名鹊起,但在随后的漫漫熊途中却黯然失色。这是否应了“时势造英雄”那句老话呢?

      在所谓的优质企业、伟大企业面前,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我们付出的价格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