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股票的市盈率:
纳川股份:216倍
生意宝:530倍
智光电气:102倍
中颖电子:129倍
奥特佳:103倍
海兰信:462倍
这是2016年初私募大军调研的几家企业,我根据当时的股价计算出来的市盈率。
这只调研大军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比如星石投资、朱雀投资、尚雅投资、东方港湾、景林资产、淡水泉投资等知名私募。我不知道私募们为什么要扎堆调研这些估值几百倍的公司。难道这些公司未来的成长性真的能平滑如此高的估值吗?莫非这里面隐藏着一支微软或者苹果?
比如尚雅投资的石波先生一向崇尚“价值投资、品质投资、科学投资和长期投资”。但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一位价值投资者为什么会对数百倍市盈率的企业感兴趣?几百年才会收回成本的投资也叫品质投资、科学投资?这么高估的企业拿上10年8年搞长期投资,估计到时候不赔本就是万幸了。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会去追逐市场上最热门的行业,相反,他是坚定的逆向投资者,是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企业内在价值的“商人”。
可能有人会说,人家只是考察,又不是真买。我看未必。根据好买基金网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尚雅投资在2008——2012年5年的时间里,进入前10大流通股东的公司市盈率超过了50倍,最高的达到了150倍。尚雅投资发行了数十只基金产品,长期业绩乏善可陈,令人不敢恭维,如此高企的市盈率难脱干系。
石波曾以“一个月调研50家企业”而闻名业界,我怀疑这种走马观花般的调研类似于跟团旅游,无助于对企业品质的真实了解,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记得3年前(2013年7月份),石波旗下的阳光私募表现差强人意,最低的产品亏损超过了30%,最高的产品盈利也只有22.31%。面对人们对他投资能力的质疑,石波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人心也比较浮躁,业余投资者会迷失在净值波动里。”我靠!到底是谁浮躁啊?一个月能“调研”50家企业,这还不够浮躁吗?看看尚雅投资的系列产品的长期业绩,就是温柔的兔子也该急眼了,你能只怪投资者吗?
石波在2013年曾告诉《金证券》记者说:“我们希望能找到现在还不是热点,但未来五年可以成为蓝筹股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能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一个投资策略会上又说:“我们是专卖店,只负责买有品质的企业,只专著于一件事——捕捉未来3到5年有10倍利润的企业。”
我感觉中国私募界整体上就像一个精神病人,思维逻辑自相矛盾,言行举止荒诞不堪。一方面成群结队去朝拜巴菲特,另一方面却乐此不疲的去追逐最时髦的产业和刚刚上市的公司。这简直就是对“教主”和“教义”的亵渎。有人讽刺机构投资者们只学到了巴菲特的“形”,而没有学到巴菲特的“神”(精髓)。我看他们连巴菲特的“形”也没学到,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行骗于江湖。你去看看巴菲特的长期持股,那个不是闻名世界的长寿企业、商业航母?
那些买私募产品的投资者真的挺令人同情的,拿着自己的辛苦钱让他们去购买估值高的离谱的股票。按我的想法,真不如拿着这笔钱去泡妞,都是消费,何不给自己找点乐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