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巴菲特学习,做格雷厄姆的好学生

(2015-11-16 18:10:20)
标签:

巴菲特

格雷厄姆

价值投资

内在价值

股票

        巴菲特说:“我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但许多成长大咖不这么认为,他们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为依据,分析了巴菲特的核心持股,认为巴菲特属于专爱消费垄断、长期持股的成长型投资者(或者是成长型的价值投资者)。所以他们是把巴菲特当成“85%的费雪”来顶礼膜拜的。

       我很难说他们的分析没有道理。但是,当商业模式、护城河、客户粘性、行业前景等主观性很强的估值标准成为价值投资者唯一的购买股票的理由时,保守简约的数量性估值标准必然受到屏蔽。而这一点,恰恰是格雷厄姆所极力反对的。不客气地说,A股市场近些年流行的许多概念,比如持有伟大企业穿越时空,比如消费垄断理论下的“吃药喝酒”,比如新兴产业光环下的互联网+,只不过是上个世纪20年代华尔街流行的“新时代理论”的中国式翻版而已,虽然外表华丽迷人,但从本质上讲,毫无新意。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巴菲特在费雪和芒格帮助下完成那“从猿到人”惊人一跃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巴菲特跟随恩师格雷厄姆打下的坚实基础(恩师的著作和教诲,每每出现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当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恩师的心法相传和数十年的摸爬滚打,巴菲特又如何完成那惊人的一跃? 不信?你去跃给我看看?

        在我们聚焦于巴菲特重仓消费股的同时,不要忘记他在金融、工业、传媒、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开疆拓土(这一点在最近几年尤其明显);在我们艳羡于巴菲特富可敌国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他老人家是一个实业、证券、保险同时投资的三栖庞然大物,而我们,尤其是业余投资者,只不是一个只能在股票市场爬行的小蚂蚁;在我们打着巴菲特的旗帜乐此不疲地追逐高成长股时,不要忘记了股神最钟情的是大而稳的企业以及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巴菲特将价值投资归纳为三点,即内在价值、市场先生和安全边际。很多成长投资者过于强调内在价值,从而忽略了市场先生的作用和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是一件好事,但给予这种内在价值过高的买价却不是一件好事。事实证明,大多数人发掘出来的所谓的企业内在价值,不是一种噱头,就是一种幻觉;大多数人对于优质企业的买价,不是些许高估,而是高得离谱。对于业余投资者,倒不如把内在价值这一条的重要性淡化一些,而在利用市场先生和构建安全边际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这样的建议很无奈,也不时尚,很可能会受到巴粉们的嘲笑。但是尊重市场先生、重视安全边际的投资者要比藐视市场先生、忽视安全边际的投资者活得更长,这倒是被中外股市所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巴菲特到底是“85%的格雷厄姆”还是”85%的费雪“,今后还会争论下去。但根据我的体会,不管争论的结果怎样,对于资金、阅历、经验、技巧都处于劣势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学习巴菲特,重点应该是他的“格雷厄姆的内核”,而不是“费雪的内核”。

       业余投资者如何学习巴菲特“格雷厄姆的内核”,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案例,一篇文章。

       一句话就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一个经典投资案例就是:中国石油H股。

       一篇不朽之作就是:《格雷厄姆和多得部落的超级投资投资者》。这篇文章饱含了巴菲特对恩师的深厚感情以及势将价值投资进行到底的决心。在这篇文章中,巴菲特列举了9位超级投资者,这其中既包括了他自己和芒格兄,也包括了沃特·施洛斯、红杉基金的比尔·鲁安。有意思的是,巴菲特把顽固坚守格雷厄姆投资原则的施洛斯排在首位介绍,足见其对分散化投资和“40美元买1美元价值”的投资方式的赞许。

         巴菲特还用华盛顿邮报公司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内涵。他说:”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总市值为8,000万美元。然而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以及几家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目前的市场价值高达20亿美元。现在股价如果继续下跌,公司市值从8,000万美元跌到4,000万美元。对于用Beta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价格跌得越低,意味着风险变得越大。这真是仙境中的爱莉丝一般的人间神话,我永远无法了解为什么用4,000万美元会比用8,000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风险更高,事实上,如果你能够买进好几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而且精通公司估值,那么,以8,000万美元买入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特别是分别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买进10种价值4,000万美元的资产,基本上是毫无风险的。”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深入到骨髓里的深切体会,还有谁能像巴菲特这样,用寥寥数语就把格雷厄姆思想阐述地如此完美精彩?

      本文的压轴戏是安全边际。巴老说:“你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评估数值,你所需要的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价值大大超出价格所形成的安全边际。你不必试图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价值8,300万美元的企业,你要让自己拥有一个很大的安全边际。当你建造桥梁时,你会确保这座桥能够承受3万磅的载重量,但你只准许载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在投资中,你也应该遵循相同的安全边际原则。

     我认为,巴菲特的“费雪成分”对于财大气粗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像平安、复星这样的大财团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对业余投资者,由于缺乏精力、专业知识和从商经历,更应该学习巴菲特的“格雷厄姆成分”。当然了,芸芸众生当中,一定会冒出一两个天资聪颖,鸿运当头的股市版的”大衣哥“,那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