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价值投资处境不妙、备受冷落。最近传的比较多的一篇文章《A股价值派的悲情与执念:职业股民满仓3年亏5%》就记述了几位投资人的遭遇和困惑。但我觉得如果把某些价值投资者的失败都归罪于“价值先生”,让“价值先生”屡屡挨板子,这不太合情理。因为有些人确实不是在做价值投资的事,有些时候还明显违背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常识。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几位失意的投资人的共同特点是:1、满仓甚至融资;2、集中甚至是绝对的集中;3、长期持股,如如不动。
1、满仓甚至融资
格老从1929年的大萧条中苏醒过来后,就再没有干过融资炒股的事儿,他也没有满仓操作的习惯。相反,他总是告诫我们股票的最高比率是75%,最低比例是25%,其它的用债券或现金填补。
我们看到,国外的史文森、卡拉曼,国内的SOSME、佐罗,都是资产配置、仓位控制的高手。为了应对极端情况,他们决不会轻易满仓。如果这是“不自信”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为这种“不自信”拍手叫好。卡拉曼可以保持40%的现金,SOSME更“邪乎”,据说可以保持80%的现金。而佐罗推崇的“深度价值投资”的精华就在于仓位控制。这些投资者才是价值投资的真正实践者。满仓甚至融资买入股票,是极具风险的高难度操作,对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来说,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投机。
2、集中甚至是绝对的集中持股
对绝对的集中投资,格老向来不太赞同。他认为10——30只股票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范畴。
最低限为什么要定在10只而不是巴菲特建议的5只?格老没做解释。我猜想这是格老从我们的财富和心理两方面的承受能力来考虑的。从最坏的角度考虑,10只股票,如果有一只突然蒸发(企业倒闭),那么我们还有90%的实力,完全有实力弥补损失。如果我们持有5只股票,蒸发了1只,心理压力和弥补损失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毕竟一夜之间损失了20%的财富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如果持有两只甚至一只,那就不是投资而是在和命运对赌了。
再唠叨一遍,持有10支股票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是分散投资。有人持有5只银行股,5只白酒股,这不叫分散投资;有人持有10只股票,但其中1只或1个行业占了账户总资金的50%,这也不能算是分散投资。有人说:“我非常了解这只股票,我要学巴菲特,重仓押上。”拉倒吧,你又不是巴菲特,别冒这个险了。大师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何况我们肉眼凡胎?格老说的分散投资是分散风险的意思,你集中于一两个行业或一两只股票如何分散风险?但你非要把鸡蛋放在一两个篮子里,亏了钱就莫怪价值投资了。我经常看小小辛巴的博客,很喜欢他的风格。他分析的价值股里既有像中国神华、宝钢这样的大盘蓝筹,又有好想你、理邦仪器这样的小盘股。不设限定,各行各业,百花齐放,雅俗共赏,深谙价值投资之道,有邓普顿和老聂夫的的风范——不分行业,只看价值。
3、长期持股,如如不动
长期持股既不是格雷厄姆投资体系的核心理念,也不是价值投资的清规戒律,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如果硬要归类的话,长期持股应该算是费雪和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格老的著作、文稿、采访、演讲中,我们很难找到“长期持股”这个词。只是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有过这么一句话,可以推断出他对长期持股的模棱两可的态度:“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建立股票组合的投资人,可以以更加独立和超然的心态来看待股市的波动。只要股票盈利满意,他就可以尽可能不去关注股市的变幻莫测。有时还可以利用股市的变幻莫测,展现自己贱买贵卖的高超技巧。”而佐证他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长期持有者的有力证据,则是他晚年提出的股票买卖法:根据10项简单选股法买入的股票,如果上涨了50——100%,则卖出,获得的收入继续买入低估的股票;如果2年之内上涨不到50%,就算亏本都要卖出。据格老称,这个方法可以轻松地让普通投资者获得15%的年收益率。 问题是,有几人把这15%的收益率放在眼里呢?所以说,如果看到有人把长期持有导致的亏损归罪于价值投资的话,我们还是劝他找费雪或巴菲特讨说法去吧,因为格老在华尔街没有开设“长期持股”这堂课。
当然,格雷厄姆不是大仙,价值投资也并非完美无缺。但是如果头顶价值的桂冠,却不按价值投资的套路出牌,亏了钱又把板子打向“价值先生”,实在是冤枉了他老人家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