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普医疗上市不久,就开始了漫漫下跌之旅,从首日的86元一直跌到7、65元,然后随大盘好转开始回升。
2011年底,在股价16元的时候,我觉得跌得差不多了,开始介入,越跌越买,越买越跌,终于在跌破9元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意识到乐普大势已去,遂缴械投降,停止加仓。目前仍损失50%以上。
回顾这场惨烈的阻击战,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错误。
首先是忽视了高成长的戴维斯双杀效应
单纯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乐普还是很有前途的一只股票。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心脏病患者大幅增加,心脏支架的使用日趋广泛,加之医保政策的完善,其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但我忽视了一点,乐普医疗上市的时候,高成长期已过,业绩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到了2012年三季报净利润负增长10、37%,戴维斯双杀立马显威,加快了其下跌的速度。
把整个行业的光芒聚焦到一个具体企业身上,然后对大家说:“你看,这个企业是多么地光芒万丈啊!”,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也是券商、研究员、股评家有意无意间常犯的错误。十个手指哪有一般齐的?再好的行业也有表现不佳的企业,再差的行业也有表现上乘的企业。所以不能因为采用了自上而下的选股方法就高枕无忧了,要不然,那些热衷于“先行业、后个股”的基金经理为什么总是少有跑赢大盘的?
其次是忽视了大股东和高管的减持
因为以前手里的其它股票也碰到过大股东减持,但股价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有时反而减持后股价还上扬,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对乐普的大股东和高管减持也没当回事。但上次碰到的是小壁虎,这次遇见的是大鳄鱼。乐普大股东和高管近乎疯狂的减持,引起市场一片恐慌,大家夺命而逃,股价一路狂跌。后来才知道,乐普的外资大股东是专做风险投资的PE,挣了钱自然要套现,然后再用套现的钱去投资新的项目。这样的大股东本身就是来二级市场圈钱的,它怎么会和公司、小股东们同甘苦共命运呢?。
第三是忽视了高科技的风险
其实,当时我还关注了创业板的另一只医药股:阳普医疗,主要生产采血试管。但我眼高手低,认为小小的试管技术含量低,没有护城河。而乐普生产心脏支架,属高端产品,技术含量高,前程似锦,而忘记了产品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其实,心脏支架这个领域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产品更新快,科研投入巨大,一旦对方推出新一代的产品,你又不能马上跟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第四是给予了过高的估值,安全边际荡然无存
在我以16元介入这只股票的时候,市盈率接近30倍,现在来看,确实太高了,但当时却觉得挺合适的,甚至生怕以后再也买不到这么“便宜”的股票了。可见当时受高成长的流毒影响是多么深!
前几年,有位以研究“股市春播秋收规律”而著称的博士生导师信誓旦旦地向大家保证:如果你以三、四十倍的估值买一些有成长潜力的小盘股,放上几年,将来一定会收获3—5倍的收益。后来,面对成长股的崩溃,导师不吱声了,可我们的钱包也憋了。导师金盆洗手了?我不相信,一旦牛市到来,他肯定会重现江湖。到那个时候,咱们小股民朋友可要互相提个醒啊。
有人鼓噪创业板是中国的NASIDAQ,是产生中国微软的摇篮,现在我才明白,创业板是绞肉机,是万人坑,是产生中国“超软”的摇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