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蘇軾《王仲儀真贊並敘》

(2025-10-09 09:23:04)
标签:

书法

文化

              世臣宿將,國之股肱

                 ——讀蘇軾《王仲儀真贊並敘》

      依據《真贊》所記時間推算,本文應當作於元豐元年(1078年),當時蘇軾正在徐州任上。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因被出任杭州通判。熙寧六年(1073年),王素去世,再過六年,蘇軾乃作《真贊》,是為元豐元年矣。

      蘇軾開篇即援引《孟子》兩句名言,卻未止步於字面淺層釋義,而是對“世臣”“巨室”的傳統認知展開顛覆性註解。他明確駁斥將“世臣”等同於“世祿之人”、將“巨室”等同於“侈富之家”的片面見解,提出界定“世臣”的核心標準:“功烈已著於時,德望已信於人”。這一解讀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的狹隘局限,將“世臣”定義為經歲月沉淀、兼具卓著功勛與深厚聲望的社稷重臣,恰如“自拱把以至合抱”的喬木,既呼應孟子“故國喬木”的隱喻本意,又賦予其更深刻的時代內涵。

      尤為精妙的是蘇軾關於“新舊之辨”的辯證思考:他坦誠承認,在日常政務中,世臣在“商功利,課殿最”(即權衡利益、考核政績)方面,確實不及銳意進取的新進之士;但他更著重強調,當國家面臨“緩急之際”(即危難時刻),世臣在“決大策,安大眾”上的作用無可替代。這種對比並非否定新人價值,而是凸顯世臣所承載的制度信任與社會凝聚力,為後文通過王素事跡印證“世臣功用”埋下嚴謹伏筆。

      蘇軾以親身所見所聞為“世臣功用”作實證註解,而王素的生平經歷,正是最鮮活、最有力的例證。其“國之股肱”的特質,集中體現在以下個方面:(一)威信服眾的邊帥之姿。嘉祐年間的平涼之危,是彰顯王素邊帥威望的典型事件:當時西夏大舉犯邊,轉運使暫代帥職,卻與副總管議事不和,導致軍中無主、紀律渙散,邊境百姓陷入恐慌,動蕩聲浪甚至波及三輔地區。然而,當“聞公來”(即聽聞王素赴任)的消息傳開後,軍中“吏士踴躍傳呼,旗幟精明,鼓角歡亮”,軍心瞬間安定;西夏軍隊見狀,竟“即日解去”(當天便撤軍離去)。王素到任後,也僅以“燕勞將佐而已”(設宴慰勞將領僚屬),便成就了這場 “坐勝默成” 的奇功。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懾力,源於王素多年鎮邊积累的聲望與公信力。治平初年,王素復任渭州知州時,“三鎮、涇原蕃夷故老皆歡賀”,待他抵達任所,敵軍再度“解去”。兩則史實前後呼應,完美印證了蘇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指世臣能凝聚人心、震懾外敵)的論斷。

      (二)犯顏直諫的諍臣之節。作為“魏公(王旦)之子”,王素繼承了父親忠直敢言的家風。慶曆二年(1042年),他任知諫院時正值壯年,“遇事感發”(遇有不當之事便直言進諫),三次犯顏直諫仁宗,盡顯諍臣本色:其一,皇子降生時,仁宗擬大赦天下、重賞將士、為百官晉職,王素上書諫阻,直言“今西夏畔渙,契丹要求,縣官之須,且日急矣”,建議“留爵秩以賞戰功,儲金繒以佐邊費”(留存官爵俸祿以獎賞戰功,儲備金銀絲帛以輔助邊防開支),仁宗最終采納其言;其二,王德用向仁宗進獻兩名美女,王素直言勸阻,以“臣之憂正恐在左右爾”(臣的擔憂,正是怕君王被身邊親信影響)點醒仁宗,仁宗當即下令將二女遣出;其三,京師大旱時,仁宗计划禱雨,卻因“太史言月二日當雨”而準備“旦日出禱”(次日清晨再去),王素批評道:“陛下知其且雨而禱之,應天不以誠”(陛下明知將雨卻假意禱雨,是不以誠心回應上天),並勸諫仁宗親赴遠郊的西太一宮禱雨,最終“天大雷電而雨”(天降雷電、普降甘霖)。

      這種不懼皇權、堅守原則的勇氣,正是世臣“德望信於人”的根基,也讓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 年)赴錢塘前,於王素私第佚老堂夜談時,對其“吾老矣,恐不復見,子厚自愛,無忘吾言”的囑託倍增敬意。

      王素的治世智慧,更體現在危難時刻的臨機決斷上,每一次決策都兼具遠見與民心考量。至和年間秋,開封大雨導致蔡河決堤,洪水入城,朝廷下詔令軍吏堵塞朱雀門以防洪水蔓延。王素卻反對:“皇上不豫(仁宗當時身體不適),兵民廬舍多覆壓,眾心怦怦然,奈何更塞門以動眾”(軍民房屋多被洪水沖毀,人心本就不安,怎能再堵塞城門引發民眾恐慌),遂違詔停止堵門,最終洪水並未造成更大危害;任太原府知府時,汾河水位暴漲,王素預判 “若壞平晉(平晉縣),遂灌州城矣”,緊急下令準備舟楫、修築堤壩,“一夕,水驟至,人賴以安”(一夜之間洪水驟至,百姓因堤壩防護而得以安全);鎮守渭州時,一次邊民傳言敵軍將至,眾人驚慌入城,將領們提議“合拒勿內”(關閉城門不讓民眾進入,以防奸細混入),王素卻斷言“若拒之東去,關中必搖”(若拒絕民眾入城,他們向東逃離會引發關中地區動蕩),並下令“敢稱寇至者斬”,不久後偵察兵回報“人傳果妄”(傳言果然不實),眾將皆服其明斷。

      這些決策既避開了短視的應急之策,又深察民心所向,恰如贊詞所詠“如木百圍,宜宮宜堂”(如同需百人合抱的大樹,既可支橕宮殿,也可搭建廳堂),充分彰顯世臣“決大策,安大眾”的核心能力。

      蘇軾為《王仲儀真贊並敘》,絕非單純的個人感懷或亡友悼念,而是借王素事跡,對孟子治國思想進行實踐闡釋,同時暗含對時代變局的深層關切。蘇軾對孟子“不得罪於巨室”之說的認同,在本文中轉化為對世臣價值的推崇。孟子“不得罪於巨室”的核心,是強調治國需重視具有社會影響力、能凝聚民心的群體。蘇軾則進一步將這一抽象政治理念,通過王素“鎮邊安眾”“犯顏直諫”“臨機決斷”的具體事跡具象化,以史實證明“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的凝聚力,正是“為政不難”(治理國家並不困難)的關鍵。這種轉化既堅守了孟學“重民心、尚賢達”的內核,又貼合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實際語境,讓傳統思想煥發時代生命力。

      結合創作背景可知,本文作於元豐二年(1079 年),距王安石熙寧變法(1069 年開始)已逾十年。彼時新法推行中,“進用貧賤之人”(提拔出身寒門、缺乏資歷的官員)成為重要舉措,卻也引發部分士大夫對“德望未隆者掌權”的擔憂。“烏臺詩案”中明確提及,蘇軾“平居無事,商功利,課殿最,誠不如新進之士;至於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惟世臣、巨室為能”的論述,暗含對新法這一舉措的譏諷。贊詞中“彼窶人子,既陋且寒。終勞永憂,莫知其賢”(那些貧寒之士,處境簡陋困苦,即便終日辛勞、常懷憂慮,其賢能也難以被認可)與“晉公之孫,魏公之子”(王素身為晉公王祐之孫、魏公王旦之子,家世顯赫且德望兼具)的對比,更將個人評價上昇為制度反思。蘇軾並非否定寒門賢才,而是批判新法對世家賢達的過度排斥,擔憂缺乏聲望與經驗的官員掌權,會在“緩急之際”難以擔當重任。

      蘇軾與王素之子王鞏的交遊,為本文增添了“精神傳承”的深層維度。王鞏“有雋才,長於詩”,早年便“從蘇軾遊”(追隨蘇軾求學交遊);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王鞏曾前往拜訪,“與客遊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蘇軾在黃樓上迎接他時感歎:“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後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王鞏也受牽連 “竄賓州”(貶謫賓州),但“數歲得還,豪氣不少挫”。這種歷經磨難卻堅守氣節的品格,正是世臣家風與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延續。

蘇軾為亡友王素作真贊,並將其“遺其子鞏”(贈予王鞏),實則是在通過文字傳遞一種理想人格:如贊詞所詠 “如山如河,維安有之”(如同山河般穩固,是國家安定的依靠)“佩玉劍履”(身著禮服、佩戴玉飾與寶劍,象徵莊重端方的君子之風)。這種人格既是王素一生的寫照,也是蘇軾自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讓文章超越了個人情誼,成為對士大夫精神的傳承書寫。

      縱觀全文,蘇軾以“世臣宿將,國之股肱”為核心主線,完成了三重深度書寫。其一,對孟子“故國喬木”“不得罪於巨室”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將抽象的治國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人物事跡。其二,對王素“邊帥之威、諍臣之節、治世之才”的紀實性讚頌,以鮮活史實印證世臣的“股肱”價值。其三,對宋代士大夫“忠直敢言、臨危擔當、堅守氣節”精神的傳承性守望,為後世留下理想人格的範本。

      文中“喬木”的隱喻貫穿始終,世臣的價值,從不在於一時的“繁枝茂葉”(即日常政務中的表面功績),而在於深植於民心與制度的“根系”(即長期积累的聲望、經驗與公信力)。這種“非一日之故”的积淀,正是國家面臨危難時最可靠的支橕,也是蘇軾通過這篇《王仲儀真贊並敘》,留給後世最珍貴的政治智慧與精神財富。

 

 

 

           附原文《王仲儀真贊並敘》

   《孟子》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梁惠王下》)。又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離婁上》)。夫所謂世臣者,豈特世祿之人,而巨室者,豈特侈富之家也哉?蓋功烈已著於時,德望已信於人,譬之喬木,封殖愛養,自拱把以至於合抱者,非一日之故也。平居無事,商功利,課殿最,誠不如新進之士。至於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惟世臣、巨室為能。

   余嘉祐中,始識懿敏王公於成都,其後從事於岐,而公自許州移鎮平涼。方是時,虜大舉犯邊,轉運使攝帥事,與副總管議不合,軍無紀律,邊人大恐,聲搖三輔。及聞公來,吏士踴躍傳呼,旗幟精明,鼓角歡亮,虜即日解去。公至,燕勞將佐而已。余然後知老臣宿將,其功用蓋如此。使新進之士當之,雖有韓、白之勇,良、平之奇,豈能坐勝默成如此之捷乎?熙寧四年秋,余將往錢塘,見公於私第佚老堂,飲酒至暮。論及當世事,曰:“吾老矣,恐不復見,子厚自愛,無忘吾言”。既去二年而公薨。又六年,乃作公之真贊,以遺其子鞏。詞曰:

   堂堂魏公,配命召祖。顯允懿敏,維周之虎。魏公在朝,百度維正。懿敏在外,有聞無聲。高明廣大,宜公宜相。如木百圍,宜宮宜堂。天既厚之,又貴富之。如山如河,維安有之。彼窶人子,既陋且寒。終勞永憂,莫知其賢。曷不觀此,佩玉劍履。晉公之孫,魏公之子。

——————————

       王素(1007年~1073年),字仲儀,王旦之子。莘縣人(今山東聊城市莘縣)人。天聖五年(1027年),通過考試進入學士院,賜進士出身。又試,得通判潁州(今安徽阜陽)、懷州(今河南信陽)、許州(今河南許昌),遷太常博士。又試,得五品服,以尚書屯田中外郎,知濮州(今山東鄄城)。御史中丞孔道輔,薦其為侍御史。後道輔遭貶,素亦出知鄂州(今湖北武昌)。在鄂,素取消了計口售鹽制度,鄂人感其德。慶歷二年(1042)改兵部員外郎,知諫院,同判國子監。時仁宗欲有所作為,以歐陽修、蔡襄、余靖、王素為諫官。素值壯年,遇事敢言。皇子生,皇帝大喜,擬大赦天下,大賞將士,百官晉級。王素上書諫阻,帝從其言。王德用進二美女與帝,素直言諫止,皇帝遂將二女遣出。(《宋史》卷320有傳)

 

 

           附《宋史·王素傳》

   王素,字仲儀,太尉旦季子也。賜進士出身,至屯田員外郎。御史中丞孔道輔薦為侍御史。道輔貶,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賢,擢知諫院。素方壯年,遇事感發。嘗言:“今中外無名之費,倍蓰於前,請省其非急者。”適皇子生,將進百僚以官,惠諸軍以賞。素爭曰:“今西夏畔渙,契丹要求,縣官之須,且日急矣。宜留爵秩以賞戰功,儲金繒以佐邊費。”議遂已。

   京師旱,素請帝禱於郊,帝曰:“太史言月二日當雨,今將以旦日出禱。”素曰:“臣非太史,然度是日必不雨。帝問故,曰:“陛下知其且雨而禱之,應天不以誠,故臣知不雨。”帝曰:“然則明日詣醴泉觀。”素曰:“醴泉之近,猶外朝耳,豈憚暑不遠出邪?”帝悚然。更詔詣西太一宮,諫官故不在屬車間,乃命素扈從。日甚熾,埃氛翳空,比輿駕還,未薄城,天大雷電而雨。

   王德用進二女子,素論之,帝曰:“朕真宗皇帝之子,卿王旦之子,有世舊,非他人比也。德用實進女,然已事朕左右,奈何?”素曰:“臣之憂正恐在左右爾。”帝動容,立命遣二女出。賜素銀緋,擢天章閣待制、淮南都轉運按察使。時新置按察,類多以苛為明。素獨不擿細故,即有貪刻,必繩治窮竟,以故下吏愛而畏之。改知渭州,坐市木河東有擾民狀,降華州,又奪職徙汝。俄悉還其故,遷龍圖閣直學士。

   初,原州蔣偕建議築大蟲巉堡,宣撫使聽之。役未具,敵伺間要擊,不得成。偕懼來歸死。素曰:“若罪偕,乃是墮敵計。”責偕使畢力自效。總管狄青曰:“偕往益敗,不可遣。”素曰:“偕敗則總管行,總管敗,素即行矣。”青不敢復言,偕卒城而還。以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至和秋,大雨,蔡河裂,水入城。詔軍吏障朱雀門,素曰:“皇上不豫,兵民廬舍多覆壓,眾心怦怦然,奈何更塞門以動眾。”違詔止其役,水亦不害。

   出知定州、成都府。先是,牙校歲輸酒坊錢以供廚傳,日加厚,輸者轉困。素一切裁約之。鐵錢布满兩蜀,而鼓鑄不止,幣益輕,商賈不行,命罷鑄十年,以權物價。凡為政,務合人情,蜀人紀其目,號曰“王公異斷”。復知開封。素以三公子少知名,出入侍從將帥,久頗鞅鞅,厭倦劇煩,事多鹵莽不治,盜賊數發。御史糾其過,出知許州。

   治平初,夏人寇靜邊砦。召拜端明殿學士,復知渭州,於是三鎮、涇原蕃夷故老皆歡賀,比至,敵解去。拓渭西南城,浚隍三周,積粟支十年。屬羌奉土地來獻,悉增募弓箭手。行陳出入之法,身自督訓。其居舊穿土為室,寇至,老幼多焚死,為築八堡使居之。其從領於兩巡檢,人莫得自便。素曰:“是豈募民兵意邪?”聽散耕田裏,有警則聚,故士氣感奮,精悍他道莫及。嘗宴堂上,邊民傳寇至,驚入城。諸將曰:“使奸人亦從而入,將必為內應,合拒勿內。”素曰:“若拒之東去,關中必搖。吾在此,敵必不敢犯我,此當有奸言。”乃下令:“敢稱寇至者斬。”有頃,候騎從西來,人傳果妄,諸將皆服其明。

   換澶州觀察使、知成德軍,改青州觀察使。熙寧初。還,以學士知太原府。汾河大溢,素曰:“若壞平晉,遂灌州城矣。”亟命具舟楫,築堤以捍之。一夕,水驟至,人賴以安。入知通進、銀臺司,轉工部尚書,仍故職致仕。故事,雖三公致仕,亦不帶職。朝廷方新法制,素首以學士就第。卒,年六十七,謚曰懿敏。子鞏,從子靖,從孫震。

   鞏有雋才,長於詩,從蘇軾遊。軾守徐州,鞏往訪之,與客遊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軾待之於黃樓上,謂鞏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軾得罪,鞏亦竄賓州。數歲得還,豪氣不少挫。後歷宗正丞,以跌蕩傲世,每除官,輒為言者所議,故終不顯。

 

 

 讀蘇軾《王仲儀真贊並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