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蘇軾《仁宗皇帝御書頌》鈔記

(2025-10-06 09:37:18)
标签:

书法

文化

           覽前朝御書,爰頌盛德

           ——蘇軾《仁宗皇帝御書頌》鈔記

蘇軾的《仁宗皇帝御書頌》作於宋仁宗趙禎去世之後,其中仁宗的手書乃他作太子時所作,贈與了當時的太子諭德張士遜。後來,張士遜的曾孫通過王欽臣交與蘇軾欣賞,並拜託蘇軾作頌二首。東坡覽前朝帝王翰墨,感仁宗皇帝盛德,爰欣然作頌兩首。

      天禧年間的東宮燈火下,一紙御書緩緩鋪展:少年仁宗落筆的“寅亮天地,弼余一人”與“日新其德”十二字,不僅是筆力初成的墨跡,更藏著大宋王朝的治國初心。蘇軾為張文懿公曾孫鈔錄此頌時,想必在書齋中反復摩挲這十二字:它從不是尋常的書法作品,而是凝固的歷史瞬間。是仁宗與輔臣相得的見證,是仁宗朝“恭己無為”治國理念的精準註腳,更是一把解鎖盛世密碼的鑰匙。

      “寅亮天地,弼余一人”六字,道盡帝王對輔臣的深層期許。天地無言,卻以四季輪迴彰顯大道;人君治國,亦需以輔弼為臂膀,憑信賞罰維繫天下平衡。仁宗將此句賜予太子諭德張士遜,既是對其“履信思順”品格的鄭重認可,更暗含著“君臣協心,共承天命”的政治構想:他深知,治國非一人之功,需君臣如鼎之三足,共橕天下。而“日新其德”四字,則是帝王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如君子遇水,隨物賦形卻不失本真;如周室雖舊,因革新而煥發生機。正是這份“日新”的追求,讓仁宗朝能在傳承中突破,在穩定中精進。

      在蘇軾的頌文裏,仁宗與張士遜的君臣关系,是“盛德”最鮮活的模樣。仁宗以“天為心”,體察萬物;以“民為師”,躬行仁政,秉持“恭己無為”之道,將治國之責恰當地托付給賢臣;張士遜則以“履信思順”為準則,以“寅亮天地”為擔當,在朝堂之上“以退為進”,不爭權位,只謀國事,終獲天下稱頌。二人如天地與棟梁,相輔相成,恰應了頌中“惟天惟君,與相為三。孰能俯仰?其德不慚”的讚譽,共同築起仁宗朝的政治根基。

      這份君臣間的相契,決非偶然的機緣。仁宗懂得“人君無心,屬之輔弼”,願放權於可信之臣;張士遜亦恪守臣子本分,以忠誠與智慧回應君主的信任。當蘇軾寫下“壽考百年,以沒元身,嗚呼休哉”時,筆尖流淌的不僅是對張士遜一生功業的讚歎,更是對仁宗朝“君臣共治、德澤四方”局面的深切追懷。這段佳話,如同一幅工筆古畫,在御書的墨香與頌文的字句間徐徐展開:東宮賜字的溫情、朝堂輔政的默契、天下稱頌的盛景,都在其中清晰可見,讓後人得以觸摸那個盛德時代的溫煦與從容。

      蘇軾鈔錄並創作此頌,並非單純的文字記錄,而是一場對前朝盛德的鄭重傳承。他以“小臣稽首,敬頌遺墨”的謙卑姿態,將仁宗的御書、君臣的佳話,通過文字的力量定格。御書的墨跡或許會隨歲月淡去,但其中的精神內核,卻在頌文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聖人如天,時殺時生。君子如水,因物賦形”,蘇軾以自然之道喻聖人之德:仁宗如天,有包容萬物之仁;如君子似水,有順應時勢之智。這種“仁”與“智”的結合,讓仁宗的盛德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後世君主與臣子的行為標杆。如今我們再讀這篇頌文,透過“寅亮天地,弼余一人”的囑託、“日新其德”的追求,仍能感受到仁宗朝的清明氣象。朝堂上的君臣相得,民間的安居樂業,都在文字間流轉。這便是蘇軾鈔記此頌的深意:讓前朝的盛德之光,穿透千年時光,照亮後世的治國之路、為人之道,讓“德”的回響,永遠流傳。

 

 

           附原文《仁宗皇帝御書頌(並敘)》

      天禧中,仁宗皇帝在東宮。故太傅鄧國張文懿公諱士遜為太子諭德,帝親書十二字以賜之,曰“寅亮天地,弼余一人”,又曰“日新其德”。公之曾孫假承務郎臣欽臣,以屬翰林學士臣蘇軾為之頌二篇。

   其一曰:天地不言,付之人君。明其德刑,物自秋春。人君無心,屬之輔弼。信其賞罰,身為衡石。惟天惟君,與相為三。孰能俯仰?其德不慚。於皇仁宗,恭己無為。以天為心,以民為師。其相鄧公,履信思順。天下頌之,以退為進。壽考百年,以沒元身,嗚呼休哉!寅亮天地,弼余一人。

   其二曰:聖人如天,時殺時生。君子如水,因物賦形。天不違仁,水不失平。惟一故新,惟新故一。一故不流,新故無斁。伊尹暨湯,咸有一德。“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孰知此言,若出一人。小臣稽首,敬頌遺墨。嗚呼休哉!日新其德。

 

 

 蘇軾《仁宗皇帝御書頌》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