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用,興國之舉
——讀《新五代史周臣傳論》
歐陽修主修的《新五代史》中,《周臣傳第十九》不僅記載了王樸、鄭仁誨、扈載三位臣子的生平事略,篇末的《周臣傳論》更以凝練筆墨道出治國用人的深刻見解。自明代茅坤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時,將這段史論節錄單獨成篇、歸於歐陽修名下後,《古文淵鑒》等後世文選紛紛傚彷,使其成為流傳甚廣的經典史論。在歐陽修的認知中,治國的核心矛盾並非“有無能臣”,而在於“是否有能君”:正因“興國所用之臣,未必非亡國之臣”,關鍵便在於君主能否“知人善任”。此處的“能君”,恰似精通棋局的棋手:深諳每顆棋子的特性,將其置於最適配的位置,方能扭轉局勢、贏得勝利;治國亦是同理,明君善用人才,方能激活臣屬潛能,成就興國大業。
《周臣傳論》開篇即以精妙的比喻破題:“作器者,無良材而有良匠;治國者,無能臣而有能君。蓋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製作器物時,優質材料若遇不到技藝精湛的工匠,終究衹是未經雕琢的原料;治理國家時,即便有賢能之士,若缺乏善於任用的君主,其才華也難以施展。這一比喻直指核心:人才的價值,需通過“合理任用”方能實現。文中進一步將治國比作下棋,“知其用而置得其處者勝,不知其用而置非其處者敗”。善弈者因懂棋子用途、擺對位置而勝,善治國者因識人才所長、授以適配職位而興;反之,若君主不識人才、錯置崗位,即便臣子有才幹,也會淪為“無用之棋”,最終導致國家衰敗。二者的勝負與興衰,本質上都是“用人是否得當”的結果。
文中以王樸為例,堪稱“君明則臣賢”的典型佐證:“王樸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王樸的才華毋庸置疑,但倘若沒有周世宗的賞識與重用,他的謀略與能力又能向誰施展?周世宗在位時,對外領兵征伐、屢獲勝利,對內修订制度、研討刑法、製定律曆、整理禮樂遺文,而他所用的臣子,多是五代時期便已存在的士人。這些人並非在後晉、後漢時期愚昧怯懦,到了後周才突然變得聰慧有謀,根本原因正在於周世宗懂得“量才授職”:既能看到他們的長處,又能為其提供施展的空間,最終讓人才潛力得以充分釋放。這一史實清晰地印證了君主的“知人善用”,是激活人才價值、推動國家發展的關鍵變量。
歐陽修在文中進一步剖析了“治君”與“亂君”的用人差異,揭示出國家治亂的深層邏輯:“夫亂國之君,常置愚不肖於上,而強其不能,以暴其短惡;置賢智於下,而泯沒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亂國之君往往將愚昧無能、品行不端者提拔至高位,卻強迫他們承擔力所不及的重任,最終暴露其短處與惡行;同時將賢能聰慧者壓制在低位,讓其才華被埋沒。如此一來,君子與小人都脫離了適合自己的位置,君主自身也終將陷入危亡境地。反觀“治國之君,能置賢智於近,而置愚不肖於遠,使君子小人各適其分,而身享安榮”:明君會將賢才安置在身邊、委以重任,將無能者疏遠於關鍵崗位之外,讓君子能發揮所長、小人不致亂政,最終不僅君主自身享得安寧榮耀,國家也能實現穩定興盛。可見,國家治亂的差距看似懸殊,但其根源並不复杂,不過是君主“用人位置是否顛倒”的區別罷了。
值得注意的是,歐陽修“知人善用”的理念並非孤立提出,而是根植於中國古代深厚的治國智慧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將“舉賢才”列為為政的核心要點,提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選拔正直賢能者、摒棄奸邪無能者,百姓才會信服,國家才能實現政通人和。戰國時期的《墨子》更明確指出:“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直接將賢才數量與國家治理水平掛鉤。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則強調“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警示君主不可因個人好惡安排官職,而應根據崗位需求選拔適配人才。北宋司馬光進一步細化用人之道:“凡用人之道,採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選拔人才要廣泛搜羅,辨別人才要精準細緻,使用人才要適配崗位,任用人才要給予信任。這些跨越時代的觀點,與歐陽修在《周臣傳論》中的主張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重賢用才”的思想體係。
不過,“知人”是“善用”的前提,而準確識別人才並非易事。古代先賢對此也總結出諸多實用方法:諸葛亮提出“七觀法”,即“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通過不同場景的考驗,全面觀察人才的志向、應變、見識、勇氣、品性、廉潔與誠信。戰國時期的李悝則提出“識人五法”:“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窘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從日常交往、財富使用、高位舉薦、困境堅守、貧窮操守五個維度,判斷人才的品行與格局。這些方法為君主“準確識人”提供了可行路徑,唯有先識得真才,方能談得上“善用”。
即便到了現代社會,儘管時代背景、治理模式與古代截然不同,但“知人善用”的核心邏輯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政府管理,“人才”都是推動發展的核心資源:優秀的企業領導者,需像古代明君一樣,洞察員工的能力特長與性格特質。讓具備創新思維的人投身研發,讓擅長溝通協調的人負責市場營銷,讓嚴謹細緻的人主管流程管控,通過“人崗匹配”實現團隊效率最大化;政府部門的管理者,也需精準識別幹部的專業能力與工作風格,將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才能提陞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可以說,“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仍是當代組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原則。
歐陽修的《周臣傳論》雖聚焦於五代時期的用人現象,卻以小見大,道破了“人才任用”與“國家興衰”的深層關聯。古代先賢留下的用人智慧,不僅是歷史的經驗總結,更可為當代社會提供寶貴借鑒。無論是治理國家、經營企業,還是管理團隊,唯有秉持“知人善用”的理念,精準識別人才、合理配置人才,才能激活個體潛能、凝聚集體力量,為事業發展與國家興盛奠定堅實基礎。
附原文《五代史周臣傳論》
嗚呼!作器者,無良材而有良匠;治國者,無能臣而有能君。蓋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國譬之於弈,知其用而置得其處者勝,不知其用而置非其處者敗。敗者臨棋注目,終日而勞心,使善弈者視焉,為之易置其處則勝矣。勝者所用,敗者之棋也;興國所用,亡國之臣也。
王樸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時,外事征伐,攻取戰勝;內修制度,議刑法,定律曆,講求禮樂之遺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豈皆愚怯於晉、漢,而材智於周哉?惟知所用爾。
夫亂國之君,常置愚不肖於上,而強其不能,以暴其短惡,置賢智於下,而泯沒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國之君,能置賢智於近,而置愚不肖於遠,使君子、小人各適其分,而身享安榮。治亂相去雖遠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多也,反其所置而已。嗚呼,自古治君少而亂君多,況於五代,士之遇不遇者,可勝歎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