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猛藥難療痼疾
——讀羅隱《辨害》
羅隱的《辨害》僅百三十餘字,卻字字珠璣,蘊含著穿透時空的哲理智慧,讀罷令人心潮澎湃、深思不已。文章開篇即以“虎豹之為害也,則焚山,不顧野人之菽粟;蛟蜃之為害也,則絕流,不顧漁人之釣網”的生動喻象,揭示出一個樸素而深刻的真理:面對危及根本的重大禍患,必須果斷祭出雷霆手段,即便需付出局部利益的代價也在所不辭。虎豹出沒山林,時刻威脅百姓性命,此時焚山雖會毀損野人的糧食,卻能保全更多生靈;蛟蜃肆虐江河,嚴重禍害沿岸生民,絕流雖使漁人暫失生計,卻能根除更大災難。這恰似醫者面對頑固痼疾,常規藥石難以奏效時,唯有敢用猛藥才能達到根治之效。同理,在處理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或應對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機時,若一味秉持溫和妥協之策,往往只能隔靴搔癢,難以觸及問題核心,最終錯失解決良機。
緊接著,羅隱筆鋒陡轉,從具象事例升華至抽象哲理:“順大道而行者,救天下者也;盡規矩而進者,全禮義者也。”在他看來,真正能拯救蒼生的,是那些敢於順應時代大勢、突破陳規束縛的先覺者;而一味拘泥於禮法條框、固守表面禮義的人,未必能成就經天緯地之業。武王伐紂之際,呂尚輔佐盟津之師,雖在守舊儒生眼中有違君臣之道,卻是順應民心、解民於倒懸的義舉;相反,伯夷叔齊扣馬而諫,執著於所謂君臣大義,看似維護了禮法,實則未能洞悉天下大勢,非但無助於改變紂王暴政,反而在客觀上成為舊秩序的維護者。這猶如治病,若因畏懼藥性猛烈而放棄有效療法,最終只會讓病情日漸惡化,直至無可救藥。在社會變革的關鍵時刻,若固守成規、畏首畏尾,不敢打破既得利益格局,便永難推動社會向前邁進。
羅隱進一步深刻指出:“權濟天下,而君臣立、上下正,然後禮義生焉;力不能濟於用,而君臣上下之不正,雖抱空器,奚所施設?”這話道破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唯有當權力真正用於濟世安民,建立起清明的君臣秩序與社會規範,真正的禮義才能生根發芽;若權力無法發揮實際效用,不能糾正社會積弊,即便空有權位名號,也不過是徒有其表的擺設。這正如醫者,若只有虚名而無實學,面對重症患者不敢施展雷霆手術,這樣的醫者於病人而言毫無意義。現實中,諸如腐敗蔓延、社會不公等積重難返的“痼疾”,時刻侵蝕著社會根基,若不施以“猛藥去疴”的強力整治,終將引發更大危機。此時,正需要有膽識、有擔當者挺身而出,以決絕的勇氣打破陳規桎梏,推動深層次改革。
羅隱的《辨害》雖篇幅短小,卻如同一柄穿透時空的利劍,啟示我們:面對各種頑固問題與重大挑戰,必須保持“非猛藥難療痼疾”的清醒認識,敢於突破常規、果斷作為。唯有如此,才能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不斷攻克難題,推動社會持續向前發展。
附原文《辨害》
虎豹之為害也,則焚山,不顧野人之菽粟;蛟蜃之為害也,則絕流,不顧漁人之釣網:其所全者大,所去者小也。
順大道而行者,救天下者也;盡規矩而進者,全禮義者也。權濟天下,而君臣立、上下正,然後禮義生焉;力不能濟於用,而君臣上下之不正,雖抱空器,奚所施設?是以佐盟津之師,焚山絕流者也;扣馬而諫,計菽粟而顧釣網者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