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韓愈《題哀辭後》

(2025-07-17 08:53:56)
标签:

书法

文化

 

           同氣相求,共臻古道

             ——讀韓愈《題哀辭後》

      《題哀辭後》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於貞元年間(785年~805年)的題記,是他在寫完悼唁歐陽詹的哀辭之後,所作的一篇題記。由於韓愈本性不喜抄寫文稿,但這篇哀辭寫完之後,他還是謄抄了兩份,一份贈與清河崔群,另一份贈與彭城劉伉。其原因是他們與歐陽詹三人同樣喜歡古文,因同道相知,故有此舉也。在題記中,韓愈主張古文創作不應停留於模仿古文體,而要以傳承儒家古道為內核,提出“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的核心觀點。通過闡述“文以載道”思想,強調文章應承載道德教化功能,反對駢文浮艷文風。作品既維護了歐陽詹的聲譽,又系統地呈現了韓愈“文道合一”的文學主張,成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重要理論文獻之一。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唐代文學革新的浪潮中,韓愈與同道者因共同的文化理想締結的精神紐帶,在《題哀辭後》中展現得尤為深切。這篇短文雖僅百餘字,卻以質樸筆墨串聯起對友人的追思、對古文道統的堅守,成為透視中唐文人精神世界的珍貴切片。

      文中清晰記載,韓愈為《歐陽生哀辭》親書兩本相贈:其一贈予清河崔群,因二人同為歐陽生摯友,都為歐陽生“不得位而死”的命運痛惜不已,這份悲慟持續良久仍未消減;其二贈予彭城劉君伉,這位無名士人因傾慕韓愈古文,“詣吾廬而來請者八九至”,即便未得首肯也神色坦然,求學之志愈發堅定。

      韓愈坦言創作哀辭的雙重用意:既哀傷歐陽生生前未能彰顯才華,更憂慮其聲名會隨歲月湮沒。劉君伉求文之舉,或許未必知曉歐陽生對古文的執著,但韓愈借此闡明核心主張:“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耶?”他強調學習古文絕非追求句式差異的表面功夫,而是因“思古人而不得見”,才通過研習古文辭章追溯古道精髓:通其辭是表,志於道是本。古之道的核心,正在於“不茍譽毀於人”的精神品格。因此劉君既然喜愛古文辭章,自然能透過文字理解歐陽生的精神內核。

      崔群作為貞元八年“龍虎榜”同科進士,不僅在仕途上位列宰輔,更始終與韓愈保持著深厚的文學情誼。這份情誼的基石,正是對歐陽生才華的共同認可——歐陽詹作為福建首位進士,以“深切往復”的文風積極參與古文運動,其《歐陽行周集》中展現的思想鋒芒,與韓愈“文以載道”理念高度契合。當這位年僅四十六歲的才俊猝然離世,韓愈以哀辭為其立傳,實則是為整個古文陣營的理想信念樹碑。

      相較之下,劉君伉雖不見於正史記載,但其“八九至”的執著精神,恰是古文運動在民間的生動縮影。在駢文仍佔據文壇主流的中唐,這樣的追隨者如同星火,讓韓愈看到文化革新的希望。他將哀辭相贈,既是對這份熱忱的回應,更是以文為媒的精神接力:讓歐陽生未竟的理想,通過文字在同道者中延續。

      三篇文本(《歐陽生哀辭》及前後題跋)構成的文學對話,生動詮釋了“同氣相求”的內蘊:崔群因友情共鳴,劉君因道統相契,而韓愈則以文字為橋梁,將個人悲思升華為對文化傳承的擔當。這種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聯結,讓《題哀辭後》超越了普通題跋的意義,成為中唐文人“共臻古道”的精神宣言。

      千百年後的今天重讀此文,仍能感受到那份穿透紙背的力量:在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上,正是無數如崔群、劉君伉這樣的同道者,以真誠與堅守讓文明火種代代相傳,這或許正是韓愈“懼其泯滅於後”的憂慮背後,最動人的精神回響。

 

 

                附原文《題哀辭後》

      愈性不喜書。自為此文,惟自書兩通。其一通遺清河崔群,群與余,皆歐陽生友也。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過時而悲。其一通今書以遺彭城劉君伉。君喜古文,以吾所為合於古,詣吾廬而來請者八九至,而其色不怨,志益堅。

      凡愈之為此文,蓋哀歐陽生之不顯榮於前,又懼其泯滅於後也。今劉君之請,未必知歐陽生其志在古文耳。雖然,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古之道,不茍譽毀於人。劉君好其辭,則其知歐陽生也無惑焉。

__________________

 崔群(772年~832年),字敦詩,號養浩,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唐朝中后期宰相。出身清河崔氏小房。 唐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即位,拜翰林學士,遷禮部侍郎,選拔人才公允持正。元和十二年(817年),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相平恕,曾以中書舍人之職知貢舉,主管天下科舉考試。反對皇甫镈為相,出為湖南觀察使。唐穆宗時,出任武寧軍節度使,被節度副使王智興驅逐,入為秘書監,分司東都。唐文宗即位,歷任華州刺史、宣州刺史。荊南節度使、太常卿、中書舍人、吏部尚書,封清河縣公。大和六年(832年),去世,年六十一,冊贈司空。

 即歐陽詹(755年~800年),字行周,晉江潘湖歐厝(今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潘湖村)人,后隨母遷南安詩山。唐代文學家、福建第一位進士,博羅縣丞歐陽昌之子。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與當時著名的文士賈稜、韓愈、李觀、崔群等同登金榜,時稱“龍虎榜”,歐陽詹是榜眼。性喜恬靜,勤學好問。聯合逸士羅山甫同隱潘湖,研究學問。師從靈源山道士蔡明浚,學習修煉之術。建中初年(780781),得到福建觀察使常袞賞識和推崇,與林蘊、林藻兄弟、詩人秦系、故相姜公輔輩交游論文,詠吟酬唱。貞元二年(786),上京赴試。貞元八年(792),考中榜眼,授四門助教,上書宰相鄭余慶,不得進用,全力參與韓愈的古文運動,遷四門博士。貞元十六年(800年)去世,著有《歐陽行周集》十卷。

劉伉其人新舊《唐書》未收,僅見於本篇。一本作劉君。

唐宋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漢朝的散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附《歐陽生哀辭》

      歐陽詹世居閩越,自詹已上,皆為閩越官,至州佐、縣令者,累累有焉。閩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魚之樂,雖有長材秀民,通文書吏事與上國齒者,未嘗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袞為福建諸州觀察使,治其地。袞以文辭進,有名於時;又作大官,臨蒞其民;鄉縣小民有能誦書作文辭者,袞親與之為客主之禮,觀游宴饗,必召與之。時未幾,皆化翕然。詹於時獨秀出,袞加敬愛,諸生皆推服。閩越之人舉進士,由詹始。

      建中、貞元間,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聞詹名巷間,詹之稱於江南也久; 貞元三年,余始至京師舉進士,聞詹名尤甚。八年春,遂與詹文辭同考試登第,始相識。自后詹歸閩中,余或在京師他處,不見詹久者,惟詹歸閩中時為然。其他時與詹離,率不歷歲,移時則必合,合必兩忘其所趨,久然后去。故余與詹相知為深。

      詹事父母盡孝道,仁於妻子,於朋友義以誠。氣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謔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徑復,善自道,知其於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從事朝正於京師,詹為國子監四門助教,將率其徒伏闕下舉余為博士,會監有獄,不果上。觀其心,有益於余,將忘其身之賤而為之也。

      嗚呼! 詹今其死矣! 詹閩越人也,父母老矣,捨朝夕之養,以來京師,其心將以有得於是,而歸為父母榮也。雖其父母亦皆然:詹在側,雖無離憂,其志不樂也; 詹在京師,雖有離憂,其志樂也。若詹者所謂以志養志者歟! 詹雖未得位,其名聲流於人人,其德行信於朋友,雖詹與其父母皆可無憾也。詹之事業文章,李翱既為之傳,故作哀辭以舒余哀,以傳於后,以遺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求仕與友兮,遠違其鄉,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友則既獲兮,祿實不豐,以志為養兮,何有牛羊。事實既修兮,名譽又光,父母忻忻兮,常若在旁。命雖云短兮,其存者長,終要必死兮,愿不永傷。

      友朋親視兮,藥物甚良,飲食恐時兮,所欲無妨,壽命不齊兮,人道之常。在側與遠兮,非有不同,山川阻深兮,魂魄流行,祀祭則及兮,勿謂不通。哭泣無益兮,抑哀自強,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誠。嗚呼哀哉兮!是以難忘。

 

 讀韓愈《題哀辭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