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愈《答馮宿書》

标签:
书法文化 |
聞過則喜,不改初衷
——讀韓愈《答馮宿書》
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當時關中地區大旱,韓愈在查訪後發現,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關中餓殍遍地。目睹嚴重的災情,韓愈痛心不已。而當時負責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謊報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韓愈在憤怒之下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反遭李實等讒害,於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韓愈獲赦免,於夏秋之間離開陽山縣,八月,獲授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馮宿與韓愈同科進士,當年良人還在長安共住年餘,他看到韓愈遭小人算計,因致函規勸韓愈做人盡量圓滑一點,免得總惹小人暗算。接待小人過於恩怨分明,自然迴招致小人怨謗,韓愈欣然接受了馮宿的規勸,體現了韓愈聞過則喜的精神。但他仍堅持“君子不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的處事原則,因而答書既不失故友情誼,又能堅持正確的做人準則。
在中唐那個暗流湧動的時代,世風日下,朋友間本應有的勸誡砥礪之道近乎斷絕。馮宿能真誠指出韓愈的不足,這份珍貴的情誼,促使韓愈寫下《答馮宿書》,展開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思想獨白。
文章開篇,“垂示僕所闕,非情之至,僕安得聞此言?”
短短一句,韓愈對馮宿的感激之情便噴薄而出。在“朋友道缺,絕久無有相箴規磨切之道”的大環境下,友人這般毫無保留的直言,對他而言,恰似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這份珍視直言規勸的態度,於當時可謂鳳毛麟角。
緊接著,韓愈回溯京城應考的歲月。“在京城時,囂囂之徒相訾百倍”,即便深陷流言漩渦,他仍秉持“人之所趨,僕之所傲。與己合之則從之游,不合者雖造吾廬未嘗與之坐”
的處世準則。不隨波逐流,只與志同道合者同行,這份孤傲背後,是對本心的堅守。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如此行事,“豈徒足致謗而已,不戮於人則幸也”,堅守初心的代價,是非議纏身,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這番深刻反思,不僅展現了他對現實的透徹認知,也為後續的轉變埋下了關鍵伏筆。
經歷京城風波後,韓愈開始“克己自下”。“雖不肖人至,未嘗敢以貌慢之,況時所尚者耶?”他嘗試通過改變態度,避開不必要的紛爭。然而,即便如此,“不知猶復云云也”,流言依舊如影隨形。這讓他真切體會到“君子不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的艱難。“命也,可如何”的喟歎,既是對現實無奈的宣泄,更暗含著不願為迎合世俗而動搖本心的堅韌。
文章結尾,韓愈援引子路“聞其過則喜”、禹“聞昌言則下車拜”的典故,再次表明自己對批評的歡迎態度。“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他誠摯地希望馮宿能繼續直言不諱,而自己也定會“不敢虛也,不敢忘也”,認真對待每一份建議。這種聞過則喜的胸襟,不僅是他對自我修養的嚴苛要求,更詮釋了他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對道義的執著堅守。
通覽全文,韓愈將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堅守與豁達,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他既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也有自我反思的謙遜;既有面對現實的無奈,更有聞過則喜的豁達。這些复杂交織的情感,塑造出一個鮮活立體的韓愈。他所踐行的聞過則喜、堅守初心的精神,穿越千年時光,在當下仍有著振聾發聵的力量。生活中,我們也當以韓愈為鏡,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批評,在堅守本真的同時不斷成長,不為外界喧囂所擾,永葆內心的純粹與堅定。
附原文《答馮宿書》
垂示僕所闕,非情之至,僕安得聞此言?朋友道缺,絕久無有相箴規磨切之道,僕何幸乃得吾子!僕常閔時俗人有耳不自聞其過,懔懔然惟恐己之不自聞也。而今而後,有望於吾子矣。
然足下與僕交久,僕之所守,足下之所熟知。在京城時,囂囂之徒相訾百倍,足下時與仆居,朝夕同出入起居,亦見僕有不善乎?然僕退而思之,雖無以獲罪於人,亦有以獲罪於人者。僕在京城一年,不一至貴人之門,人之所趨,僕之所傲。與己合之則從之游,不合者雖造吾廬未嘗與之坐。此豈徒足致謗而已,不戮於人則幸也!追思之可為戰栗寒心。故至此已來,克己自下,雖不肖人至,未嘗敢以貌慢之,況時所尚者耶?以此自謂庶幾無時患,不知猶復云云也。聞流言不信其行,嗚呼,不復有斯人也。
君子不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僕何能爾?委曲從順,向風承意,汲汲恐不得合,猶且不免云云,命也,可如何!然子路聞其過則喜,禹聞昌言則下車拜。古人有言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願足下不憚煩,茍有所聞,必以相告。吾亦有以報子,不敢虛也,不敢忘也!
————————————————
附註:馮宿(767年~836年),字拱之,婺州東陽(今浙江省東陽市)人,與韓愈同年進士。貞元年間,進士及第,起家徐州(張建封)掌書記,歷任泉州司戶、太常博士、虞部員外郎、都官員外郎。元和十二年(817年),跟從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授比部郎中,累遷左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唐文宗時期,歷任河南尹、工刑兵三部侍郎,冊封長樂縣公,纍任劍南東川節度使,頗多建樹。開成元年,去世,獲贈吏部尚書,謚號為懿,著作《馮宿集》四十卷。
前一篇:讀《小戴禮記·禮運》
后一篇:讀韓愈《答竇秀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