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戴禮記·禮運》

标签:
书法文化 |
——讀《小戴禮記·禮運》
在《小戴禮記?禮運》的煙雲文字間,孔子以穿越千年的目光,向世人勾勒出大同與小康兩種理想社會形態。前者如懸於天穹的皎潔明月,散發著渾然無私的光芒;後者似溫暖的燭火,在現實的屋簷下照見人性的真實。這兩種社會構想不僅折射出儒家的政治哲學,更隱藏著對人性與秩序的深邃思考。
大同之世猶如上古神話中的伊甸園,是孔子構建的理想主義烏托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是其核心精神,整個社會呈現出徹底的公有化特徵。權力傳承以“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為主,堯舜禹的禪讓傳說便是這種制度的生動寫照,有能者居之,無私念干擾。人們秉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道德準則,老弱病殘皆有所養,勞動分工基於能力而非利益驅使,“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在這樣的社會中,物質豐饒且分配均勻,門不閉戶,盜竊亂賊無所滋生,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公義,私利無處遁形。大同社會的美好,在於它消弭了私有制帶來的種種弊端,實現了道德與物質的雙重和諧,是人性至善的完美呈現。
然而,孔子清醒地認識到大同之世的理想性,在現實層面,他更為推崇小康社會。“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小康時代是大道隱退後的次優選擇。此時,私有制出現,權力開始在家族內部傳承,“大人世及以為禮”,夏商周的世襲制便是典型。但小康社會並非墮入黑暗,而是以“禮”為紐帶重建秩序。禮儀規範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家庭倫理“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到政治制度“城郭溝池以為固”,再到財產分配“貨力為己”,都有明確的規則。君子們以禮義為綱,制定仁義禮智信的行為準則,約束人性中的貪婪與衝動,使社會在私有制度下依然能維持基本的穩定與和諧。小康社會承認人性的不完美,卻用禮制構築起道德的防線,讓人類在現實中尋求相對的美好。
大同與小康,一個是超越現實的道德理想,一個是立足現實的制度設計,它們共同構成了孔子社會思想的完整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同是照亮前路的星辰,引導人們不斷追求道德的至善;小康則是腳下的土地,讓人們在現實中構建秩序。孔子並未將二者對立,而是以漸進的視角看待人類社會的發展,期待著人們能從小康的現實邁向大同的理想。
在當今時代,重讀《禮運》中的大同與小康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大同社會中對公平正義、無私奉獻的追求,提醒著我們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不能遺忘精神文明的建設;小康社會中以禮制維護秩序的理念,也為現代法治與道德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孔子的智慧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依然在指引著我們探索更美好的社會形態,尋找理想與現實的平衡點。
附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