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元注水經,妙筆繪山水
——《水經註·江水·三峽》鈔記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酈道元的《水經註》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部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載河流流經地區地理、歷史、風俗等多方面內容的巨著,不僅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更以其優美的文筆展現出獨特的文學魅力。其中,《水經註·江水·三峽》更是經典篇章,酈道元以一支妙筆,將三峽的山水描繪得淋漓盡致,讓千年後的讀者依然能感受到那磅礡的氣勢與秀麗的風光。
開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短短數語,便勾勒出三峽群山連綿、高聳入雲的壯闊景象。“七百里”
點明三峽之長,“略無闕處” 強調山體連綿不斷,“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則從視覺上突出山峰的險峻與巍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這一誇張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三峽兩岸高山對峙的狹窄與幽深,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被群山環抱的峽谷之中,抬頭只見一線天光。這種宏大的開篇,瞬間抓住讀者的眼球,為後文對三峽四季景色的描繪奠定了雄渾的基調。
隨著筆觸的轉換,酈道元開始描寫三峽的水。“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夏季的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斷,凸顯出江水的洶湧澎湃。然而,在這水勢湍急之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的描述,又以誇張的手法極言船行速度之快,側面展現出江水奔騰而下的磅礡力量。酈道元沒有直接描寫水的流速,而是通過行船時間與距離的對比,讓讀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江水的迅疾,可謂匠心獨運。
春冬之景的描寫,則展現出三峽另一番秀麗的風貌。“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兩岸的景物,清澈而寧靜;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姿態奇異的柏樹,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速地往下沖蕩。“清榮峻茂”
四個字,分別從水、樹、山、草四個方面,高度概括了春冬時節三峽景色的特點,語言簡潔而意蘊豐富。在這裏,動與靜、聲與色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清幽秀麗的山水畫卷,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
到了秋天,三峽又換上了另一副面孔。“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一片清涼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接連不斷,淒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中回響。漁者的歌謠更增添了三峽秋天的淒涼氛圍,將三峽的秋景與人們的情感緊密相連,使讀者在欣賞景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三峽的獨特情感。
除了對山水景色的精彩描繪,《水經註·江水·三峽》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文中引用了許多傳說和典故,如漁者歌謠中所反映的當地民俗風情等,這些內容為三峽的山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讀者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
酈道元的《水經註·江水·三峽》,以其獨特的視角、精妙的語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中國古代山水散文的經典之作。他用一支妙筆,不僅描繪出了三峽山水的壯美與秀麗,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這部作品就像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領略千年前三峽的風采,感受中國古代山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附原文:《三峽》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