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后問齊使》(《戰國策·齊策四)鈔記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約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卒,太子丹立,號孝成王。在孝成王初立之際,趙國暫由趙威后執政,以故齊國派遣使者前往弔問趙威后。這則史實雖録在齊策第四之中,然實質上乃趙史,透過這部分史料,我們可以發現趙威后是一位勤政愛民且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賢后。
通觀《趙威后問齊使》這段文字,共有兩層問訊,前者基於帝王家普遍的法則而問,後者就具體行政而言。趙威后的第一重問訊,緊扣皇家的民本思想展開,以至弄得齊使莫名其妙,質疑趙威后先賤而後尊貴。當齊使到達趙國皇宮尚未來得及獻上國書之際,趙威后便劈頭問去:“歲亦無恙邪?民亦無恙邪?王亦無恙邪?”齊使一時還沒來得及回神,只覺得趙威后對齊王不夠尊重,因曰“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此刻,趙威后一語“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自然會使齊使回歸到民本這個命題之中。古往今來,凡有家有國者,無不注重以民為本,足見威后的執政理念之正確。
趙威后的第二重問訊便涉及到齊國如何對待國中不同之民眾,如何獎優罰劣,從而推動國政進步。在這一重問訊之中,趙威后提及了三個優秀的齊民代表,同時夜言及了一位隱逸的齊民。其中優秀的齊民共有鍾離子、葉陽子與嬰兒子三人,其中鍾離子與葉陽子能夠周濟週邊民眾,具有幫助齊王養育齊民的功勞,然而齊王至今尚未讓鍾離子與葉陽子兩人建立功業。這就是說,齊王對於鍾離子與葉陽子等優秀齊民沒有給予必要的獎賞。至於嬰兒子,乃是齊之奇女子,她撤去女兒的配飾,至老不嫁,就為了供養父母。像這樣的女子,她自然是孝敬父母的表率,然而齊王卻並未朝見她,對她施以應有的褒獎。
以上三人,兩男一女,他們代表了齊國優秀的子民,值得齊王去旌表獎賞。然而齊國還有一個叫做於陵子仲的人,此人“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殆類隱者道士之流。對於這類人,趙威后毫不含糊地提出了處決他們,由此可見趙威后的執政思想近乎儒家入世思想。對於隱者與道士之流,她認為這些人只會虛耗社會財富,對於社會並無益處,因而不會留給他們生存空間。
透過趙威后對齊使的兩重問訊,我們可以清晰地見出其民本思想,同時也可見出其積極入世的治國理念。基於這個出發點,她對於隱者或修道士則不贊同,甚至主張殺掉他們。作為一個社會,如果唯有追求進取的入世之人,則於社會競爭中勢必會產生許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進取受阻的那部分人,他們在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地位時,或許會揭竿也未必不可能。因而一個健康的社會,適當地容忍少量逸民,也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為此,筆者對趙威后要求處決於陵子仲的方式,頗持否定的態度。
附原文《趙威後問齊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邪?民亦無恙邪?王亦無恙邪?”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