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位謀職
鞠躬盡瘁
——《諸使兼御史中丞壁記》鈔記
柳宗元的這篇文章以簡練而深刻的語言,闡述了唐代“御史中丞”這一職位的重要性及其歷史淵源,並對其職能、權力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化的分析。通過對“使”的概念追本溯源以及對御史中丞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進行細緻描繪,作者不僅揭示了該職位的制度意義,更強調了為官者應具備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下將從結構、內容及思想價值三個方面對文本進行評析。
一、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本文開篇從“使”的起源入手,追溯古代使者“交政於四方”的傳統,並將其與唐代“受命臨戎”的職能相對比,說明“使”作為專職行道者的角色延續至今。接著,作者進一步指出,“御史中丞”這一稱號自開元年間開始被賦予更高的地位,逐漸成為國家監察體系中的核心力量。這種由遠及近、由古論今的敘述方式,既展現了歷史脈絡,又突出了當代御史中丞的重要地位。
在後半部分,作者轉向具體人物——武公,讚揚他修訂和完善相關文獻的努力,並以此引申出對後世居此職位者的期望:“由其號而觀其實,後之居於斯者,有以敬於事。”整體結構層次分明,邏輯嚴密,使得文章兼具學術性與啟發性。
二、內容豐富,職能全面
文章的核心在於對御史中丞職能的詳細描述。根據柳宗元的論述,御史中丞的職責涵蓋多個層面,包括:
軍事方面
:統兵戎、拓定邊疆。
行政方面
:案州部、整飭地方秩序。
經濟方面
:管理貨食、穩定物資供應。
外交方面
:柔遠人、處理外族關係。
文化方面
:齊風俗、促進社會和諧。
這些職能表明,御史中丞不僅是朝廷監察體系的一部分,更是國家治理的全方位參與者。他們既是法律的執行者,也是政策的推動者;既承擔內部戡亂安邦的重任,也肩負外部開疆拓土的使命。這種多重身份,使得御史中丞成為維護國家穩定與發展的關鍵人物。
此外,作者還提到御史中丞的“壯其威,張其聲”,即他們擁有極高的權威與聲望。這種權威不僅來自於職位本身,更源自於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實際貢獻。一句“假是名以蒞厥職,而尊嚴若是”,充分體現了柳宗元對這一職位的高度認可。
三、思想價值:責任與榜樣的力量
本文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柳宗元不僅是在記錄歷史或描述制度,更是在傳遞一種價值觀——為官者應當忠於職守、勤勉奉公,並以此樹立榜樣。
責任感的強調
文章多次強調御史中丞的職責重大,無論是“固王略”還是“和關石”,都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與道德操守。柳宗元認為,只有那些真正“居其位、謀其職”的人才能配得上這樣的職位。這種對責任感的重視,對於現代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
榜樣的作用
武公修訂文獻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榜樣。他不滿足於現有的資料,而是積極追尋真相,力求補充完善,以便後人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職位的意義。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正是所有為官者應該學習的品質。
對後人的期許
最後一段話尤其耐人尋味:“後之居於斯者,有以敬於事。”這裡的“敬於事”不僅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柳宗元希望每一位未來的御史中丞都能以此為座右銘,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
四、結語:跨越時空的警示與啟迪
《諸使兼御史中丞壁記》不僅是一篇關於唐代官制的文章,更是一部蘊含深邃智慧的經典之作。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崗位,都應該牢記自己的職責,並以最大的熱忱投入其中。正如柳宗元所言,“翼於君、正於人”的精神永不過時。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篇文章,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震撼力與感召力。它告訴我們,真正的領導者不是靠權力來壓服他人,而是靠行動來贏得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進步的雙贏局面。
附:《諸使兼御史中丞壁記》大意
柳宗元的《諸使兼御史中丞壁記》寫作於唐貞元二十年(804年),也是子厚從藍田尉調任監察御史里行的第二年。像這種題寫於衙署墻壁的文字,自然會要泝源職守之由來,分析職守之責任,並督促衙署官員遵行。在文章篇幅上不宜過長,必須扼要且切合實際操作,從而起到公約的作用。
作者開篇便循名求實,從詮釋“使”職入手,闡述了使官的職責。首先,宣布中央政府的政令於天下四方的官員,一般稱作“使”,諸如布政使、觀察使等。其次,秉受皇命視察軍隊,其職務不受皇命以外的節制者,也稱之為“使”,如節度使等。這些“使”官是要代表皇權行政於地方,此制因開元年間以後更加繁重,因而又以御史的名號冠之。到了貞元間,則御史官衙除了御史大夫之外,還有御史中丞數人,組成御史官衙機構。其職責範疇包含了派出使節出使異域、統轄軍營、按察州部、專營財貨,安撫遠方,鞏固國法,統一風俗,協調關隘等工作。從大的方面來講,具有平定叛亂於內,拓展疆域於外的功能,各項部署都要依賴它聲張壯威,其作用真是遠大呀。
既然御史官衙的職務如此重要,那麽以御史身份入職者自是尊嚴顯赫。更何況他們承擔着在朝廷把持法度的職能,並由此而將政風傳布天下,其職責真不簡單。他們具有輔助人君,糾正天下人行為,為之樹立準則的功能。因此凡是進入御史衙門任職者,均須“居位謀職,鞠躬盡瘁”,才能對得起這個職守。
貞元二十年,武元衡任職御史中丞,以其厚德居此官位,甚是稱職。他進入衙署之後,發現各種“使”職與御史中丞職責多有闕漏,於是根據君王的命令,進而考求史書,將闕漏部分增補完善,命其手下抄錄。並且聲稱:循名責實,居其官位者,必須履行職責,乃至鞠躬盡瘁,方可謂之敬業。
附原文《諸使兼御史中丞廳壁記》
古者交政於四方謂之使;今之制受命臨戎,職無所統屬者,亦謂之使。凡使之號,蓋專焉而行其道者也。開元以來,其制愈重,故取御史之名而加焉。至於今若干年,其兼中丞者若干人。其使絕域,統兵戎,案州部,專貨食,而柔遠人,固王略,齊風俗,和關石,大者戡復於內,拓定於外,皆得以壯其威,張其聲,其用遠矣。假是名以蒞厥職,而尊嚴若是,況乎總憲度於朝端,樹風聲於天下,其所以翼於君、正於人者,尤可以知也。
武公以厚德在位,甚宜其官。視其署,有記諸使中丞者而多闕漏,於是求其故於詔制,而又質於史氏,增益備具,遂命其屬書之。且曰:由其號而觀其實,後之居於斯者,有以敬於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