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記與歐公語》鈔記

(2025-03-03 12:50:14)
标签:

书法

文化

 

                     重蹈故地  恩師焉如

                            ——《記與歐公語》鈔記

      蘇軾與歐陽修之間既有師徒之情意,更有志趣相同,相知相敬之意。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參加禮部貢舉考試,當時歐陽修擔任主考官。蘇軾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讓歐陽修眼前一亮,原本歐陽修以為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為了避嫌,將本來該取為第一的蘇軾定為了第二。放榜后,蘇軾前往拜謝主考官,兩人正式結識,歐陽修對蘇軾的才華極為贊賞,蘇軾也對歐陽修的學識和為人欽佩有加,自此蘇軾成為歐陽修的門生,兩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歐陽修對蘇軾的才華毫不吝嗇地給予贊美和肯定,他曾對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意思是自己應該給蘇軾讓出位置,讓他出人頭地。在歐陽修的大力舉薦和宣揚下,蘇軾在文壇上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北宋文壇的一顆璀璨明星。蘇軾繼承了歐陽修的文學主張,繼續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反對當時文壇上流行的雕琢浮華之風,主張文章要以自然為美,以表達真實情感和思想為宗旨。蘇軾在散文、詩歌、詞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北宋文學的內涵和形式,將北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以故後世在討論文學時,往往以“歐蘇”併稱,既體現了其師承關係,又標識着兩人文學主張之相同。

      在政治主張方面,歐陽修與蘇軾也頗為相近,尤其是面對王安石變法所推行的青苗法時,其間之弊端種種,引起了歐陽修與蘇軾之不滿。歐陽修時在青州,曾上《言青苗錢札子》,指出在“俵散青苗錢”的過程中,有兩個明顯的弊端:一是“抑配”(即強行攤派),二是“俵散秋料錢”。他在《言青苗錢第二札子》中指出,“秋料錢”於五月俵散,此時正是蠶麥成熟、人戶不乏之時,稱不上是救濟困乏,簡直就是放債取利。而且如果二麥不熟,夏料錢尚欠,就更不應該再俵散秋料錢,否則會使人戶積壓拖欠。對於貪官豪紳利用青苗法向民間巧取豪奪,歐陽修給予了深刻的揭露,這自然也會得罪權貴而招致貶謫。由於洞悉官場的種種黑暗,歐陽修早有隱退之想,他曾多次上書致仕,他此次正好因觸碰了青苗法,由是成就了他的致仕。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歐陽修終於得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致仕,歸居潁州。與此同時,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也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溫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由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就在蘇軾出任杭州通判之時,他得知了歐陽修致仕的消息,由是作有《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寄給身在潁川的歐陽修。信中說評價歐陽修“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乃見。縱使耄期篤老,猶當就見質疑。而乃力辭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較其所得,孰與昔多。軾受知最深,聞道有自。雖外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蘇軾還利用赴任杭州途經陳州的機會,攜弟蘇轍一起,同去拜謁了致仕居潁的恩師歐陽修。元祐六年(1091年),二任杭州地方官的蘇軾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途徑潁州地界,他忽然想起了疇昔的師徒情誼,由是記下了他與歐陽修的閒話片段。乍看這段話,似是可有可無的閒話,其“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於此,偶記一時談笑之語”,將有多少情思寄於言外呀!

      蓋蘇軾寫作此文,舉重若輕,貌似平常閒話,然將無盡深情寄予言外。歐陽修所說的醫者治療乘船受驚的患者,採用刮取船舵上浸漬舵手汗液的木頭片,配上丹砂與茯神煮水服用,因而治癒。醫者“以意用藥”自古有之,兒時聽聞一民間醫者言及治療滑胎,用盡各種驗方無效,後見民家墻上有爬壁藤,長勢甚好。由是取爬壁藤爲主藥,佐以其他安胎保胎藥物,終於保全了胎兒。對於這種以意想用藥的方法,要說出藥理上的道道可不容易,但有時真還有效。由於東坡與歐陽修師徒間情誼無猜,因而東坡順勢道出了一系列的滑稽話題。所謂用筆墨燒成灰泡水喝可以治療文人的昏庸懶惰,用伯夷的盥洗水可以治療人心的貪瀆,用比干的剩餘食物可以治療人心的姦佞,舔食樊噲的盾牌可以治療膽怯,聞味西施的配飾可以治療惡疾等。由於蘇軾這麽一推而廣之說來,逗得歐陽修捧腹大笑,此事雖已過去了二十年,然在蘇子這裏猶如昨日矣!我們透過東坡的這些閒話,不難見出故地重履,而恩師永逝,此時此境,其情焉可承受!

 

 

                 附原文:《記與歐公語》

      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問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風,驚而得之。”醫取多年柂牙為柂公手汗所漬處,刮末,雜丹砂、茯神之流,飲之而愈。今《本草注·別藥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及故竹扇為末服之。”文忠因言:“醫以意用藥多此比,初似兒戲,然或有驗,殆未易致詰也。”予因謂公曰:“以筆墨燒灰飲學者,當治昏惰耶?推此而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干之餕餘,可以已佞;舐樊噲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療惡疾矣。”公遂大笑。元祐六年閏八月十七日,舟行入潁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於此,偶記一時談笑之語,聊復識之。

 《記與歐公語》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