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鈔記

(2025-02-25 10:00:52)
标签:

书法

文化

 

           疏文獻記載,臨實地考察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鈔記

 

      《水經註》在我國古代地理典籍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集科學性與文學性於一身,成為後人探索古代山川風貌與人文歷史的珍貴寶藏。其中,《河水·孟門山》這一章節,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作者酈道元獨特的治學方法與卓越的文學才華。酈道元本著“疏文獻記載,臨實地考察” 的嚴謹態度,為我們揭開孟門山神秘而壯觀的面紗。

      在著述過程中,酈道元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沒有不加思索地全盤照搬,而是開啟了一場細緻入微的文獻梳理工作。對於孟門山的相關記載,他廣泛查閱各類古籍,以審慎的眼光甄別其中的真偽與正誤。諸如《山海經》、《淮南子》與《穆天子傳》這類經典的歷史地理文獻,其中雖不乏關於孟門山的隻言片語,但這些記載往往零散且存在模糊之處。酈道元便在這些古籍的字裏行間抽絲剝繭,從不同的記載中尋找共性與差異,試圖拼湊出孟門山最為準確的歷史輪廓。

      然而,酈道元深知,僅靠文獻記載遠遠不足以還原孟門山的真實面貌。於是,他毅然踏上實地考察的艱辛旅程。那時交通不便,道路崎嶇難行,但這些困難都未能阻擋他探索的腳步。當他終於抵達孟門山時,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不已。“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站在孟門山旁,他親眼見證了這裏的險要地勢。黃河水如一條暴怒的巨龍,從狹窄的孟門山口呼嘯而過,濤聲震耳欲聾,濺起的層層浪花仿佛是歷史的回響。他全神貫注地觀察著黃河的水流態勢,是湍急還是舒緩,是洶湧澎湃還是暗流湧動;仔細端詳著孟門山的山體形態,是巍峨聳立還是怪石嶙峋,是懸崖峭壁還是平緩山坡。他將這些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第一手資料,與之前在文獻中讀到的內容一一對照。

      在譔寫《水經註·河水·孟門山》時,酈道元巧妙地將文獻研究的成果與實地考察的感悟融合在一起。他筆下的孟門山 “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短短數語,便將孟門山兩岸高聳深邃的懸崖峭壁、相互對峙的險峻山勢以及那些仿佛隨時都會墜落卻又神奇地相互支橕的巨石,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些文字,不僅僅是優美的文學描寫,更是科學考察與嚴謹治學的成果體現。通過文獻與實地的雙重探索,孟門山不再是存在於古籍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以一種鮮活、生動的姿態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對於穿流入石之水勢,酈道元援引古語“水非石鑿,而能入石”,足證“泰山之霤可以穿石”之理。而水流交衝造成“素氣雲浮”的壯觀景象,更是描寫逼真。激湍的水流造成的細小水沫在空中飄散,即便遊人站在遠處觀看,也不免被水沫沾濕衣裳。倘若遊人站在近崖處觀看水勢,則激湍衝漱萬仞之下,飛珠濺玉,令人心驚魄悸。睹其奔浪萬尋,懸流千尺之勢,其衝刷萬鈞之力,好似山崖為之震驚。只見波濤猶如小山一般重重疊起,呼嘯奔騰而下,我們方知當年慎到乘竹筏下黃河,連駟馬也追之不及的原因了。

      研讀《水經註·河水·孟門山》之後,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酈道元一同漫步在孟門山的河畔,感受黃河的磅礡氣勢,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古人在學術研究中對知識的敬畏與不懈追求。酈道元 “疏文獻記載,臨實地考察” 的研究方法,為後世的地理研究乃至整個學術領域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附原文:孟門山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與龍門相對。《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發孟門九河之磴。”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阨,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水經註·河水·孟門山》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