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有所謂“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之說,此語信然不誣矣。洪邁所處乃南宋年間,去太平興國百有五六十年,然於當時其故里舊事仍是縈懷。爰作《范正辭治饒州》一文,收在《容齋四筆》卷十三。今讀洪公此文,再比照《宋史》本傳,則本傳僅多兩件事未被此文提及矣,足見洪邁所記全係重點。
范正辭(936~1010年),字直道,齊州高平(今山東省高平縣)人,北宋時期大臣。他勤奮好學,精通《春秋》三傳,進士登第,起家於安陽主簿。開寶年間,歷任國子監丞、著作佐郎。受命追還欠稅,才幹出眾,出任淄州知州。歷任員外郎、揚州通判,出為河東轉運使、滁州團練副使多職。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因病去世,時年七十五。洪公精選其平生兩件重要的事跡,透過此二事足以見出范正辭正直的秉性,果斷且堅毅的辦事作風。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4年),江西饒州(鄱陽)出現了獄訟嚴重積壓的現象,朝廷因派遣范正辭出任饒州知州。范正辭赴任之後,將所有積壓案件均處理停當,囚犯也一一發落了,主管文書的胥吏被停職者多達六十三人。
在范正辭處理完積壓案件之後,又遇上朝廷詔令他將饒州的兵士送京事宜。當時被送往京師的兵士中有個叫王興的人,他因懷念故土不願遠行,於是故意用刀刃割傷自己的腳。值此情景,正辭果斷地處決了王興,順利地遣送州兵進了京。不料,王興的妻子爲王興告狀,乃至將此案件上達天聽。宋太宗趙光義召見了范正辭,正辭也當廷辯說其事,他說:饒州在東南諸郡中數是富庶的,因而人心也易於動搖,王興敢用自殘手段來煽動人心,假如一旦失控,則在下恐怕再無等待處治的餘地了。趙光義因嘉獎其處事果斷,由是將他升遷爲江南轉運副使。
第二件事是饒州有個名叫甘紹的人,因被一群盜賊劫掠,州衙抓捕了十四人,定案之後將會處決。范正辭巡視州中遇上此事,因將十四個人犯押來訊問,見他們個個流淚不止,似確有冤情,正辭於是命人將人犯全部轉往別處審問。不久有人舉報盜賊的活動地點,正辭便召集監軍等人前去追捕,此時盜賊也發覺官軍前來抓捕,於是便逃跑。范正辭便一人單騎追出城廓二十里,正好趕上了盜賊。這些盜賊本是窮凶極惡之徒,他們紛紛拿起弓箭與長矛前來與之抗衡,此刻正辭厲聲呵斥,並用馬鞭抽打盜賊,正好打中一個盜賊的雙目,使之倒下。其餘盜賊紛紛逃竄,被打傷的盜賊尚有一口氣,也從旁獲取了他們盜搶的贓物,由是將這些真正的盜賊依法處置,被錯抓的十四人也獲得了釋放。
由於洪邁出生於鄱陽,因而對故鄉的舊事頗為在意,即便時過百五六十年了,他還好似還是近聞。可是,由於時過境遷,故鄉中人多不知范正辭的這些事跡,由是他將之譔寫出來以示鄉親。
附原文:范正辭治饒州
范正辭太平興國中,以饒州多滯訟,選知州事,至則宿繫皆决遣之,胥史坐淹獄停職者六十三人。詔令料州兵送京,有王興者,懐土憚行,以刃故傷其足,正辭斬之。興妻上訴,太宗召見,正辭庭辯其事。正辭曰:“東南諸郡,饒實繁盛,人心易動。興敢扇揺,茍失控馭,則臣無待罪之地矣。”上壯其敢斷,特遷官充江南轉運副使。饒州民甘紹者,為羣盗所掠,州捕繫十四人,獄具將死。正辭案部至,引問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實,命徙他所訊鞫。既而民有告盜所在者,正辭濳召監軍掩捕之。盜覺,遁去,正辭即單騎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賊控弦持矟來逼,正辭大呼,以鞭擊之,中賊目,仆之。餘賊渡江散走,被傷者尚有餘息,傍得所弃贓,按其姦狀伏法,十四人皆得釋。此吾鄉里事,而郡人多不聞之。
附《宋史·范正辭傳》
范正辭,字直道,齊州人。父勞謙,獲嘉令。正辭治《春秋公羊》、《穀梁》,登第,調補安陽主簿。開寶中,判入等,遷國子監丞、知戎州,改著作佐郎。代還,治逋欠於淄州,轉運使稱其能,轉左贊善大夫,就知淄州。太宗征河東,諸州部糧多不及期,正辭所部長山縣吏張秀督民輸,受錢二千,即杖殺之,郡中畏服。
太平興國中,改殿中丞,通判棣、深二州,遷國子博士。御史中丞劉保勛奏充臺直,會有言饒州多滯訟,選正辭知州事,至則宿系皆決遣之,胥吏坐淹獄停職者六十三人。會詔令料州兵送京師,有王興者,懷土憚行,以刃故傷其足,正辭斬之。興妻詣登聞上訴,太宗召見,正辭廷辨其事。正辭曰:“東南諸郡,饒實繁盛,人心易動。興敢扇搖,苟失控馭,則臣無待罪之地矣。”上壯其敢斷,特遷膳部員外郎,充江南轉運副使,賜錢五十萬。
饒州民甘紹者,積財鉅萬,為群盜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獄具,當死。正辭按部至,引問之,囚皆泣下,察其非實,命徙他所訊鞫。既而民有告群盜所在者,正辭潛召監軍王願掩捕之。願未至,盜遁去,正辭即單騎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賊控弦持弰來逼,正辭大呼,以鞭擊之,中賊雙目,執之。賊自刃不殊,餘賊渡江散走,追之不獲,旁得所棄贓。賊尚有餘息,正辭即載歸,令醫傅藥,創既愈,按其奸狀,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釋。
端拱二年,代歸,與洛苑副使綦仁澤、西京作坊副使尹宗諤同監折中倉。先是,令商人輸米豆而以茶鹽酬其直,謂之「折中」,復有言其弊,罷之,至是復置焉。遷倉部員外郎,同知幕府州縣官考課,改判刑部,歷戶部、鹽鐵二判官,遷考功員外郎,通判定、揚、杭三州。真宗即位,遷膳部郎中,召判三司勾院,俄復為鹽鐵判官。咸平二年,出為河東轉運使。三年,以本官兼侍御史知雜事。
時李昌齡自忠武行軍起知梓州,董儼知壽州,王德裔、楊緘皆任轉運使,後失官宰畿邑。正辭上言:“昌齡輩貪墨著闻,願陛下罷其民政。”詔追還儼敕,餘悉代之。又言:“治民之官,牧宰為急。”舉吳奮等五人堪任大郡,復請令奮等各舉知縣、縣令,從之。坐鞫任懿獄,貶滁州團練副使。會赦,復為倉部考功員外郎、通判鄆州,知淮陽軍,復膳部郎中,以年老,求監兗州商稅。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卒,年七十五。子識、諷,並進士及第。
加载中,请稍候......